文 / 台兒診所 張東曜院長
2016 / 08
2016年7月號的ISUOG官方期刊(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發表了一篇來自美國密西根州的論文,比較超音波和磁振造影 (MRI)於產前診斷胎兒異常的正確性(Diagnostic accuracy of ultrason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fetal anomalies: a blinded case–control study. Goncalves LF et al.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16; 48: 185–192),發現在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診斷上,磁振造影比超音波來的敏感,而其中有約22.2%的個案,磁振造影能提供比超音波更多的訊息,甚至改變相關診斷、預後、諮詢、和處置,不過,磁振造影也有較多的偽陽性,尤其是較細微的神經系統異常。
這是一篇前瞻性的研究,募集了58名胎兒有異常的單胞胎孕婦和90名自願但胎兒無異常的單胞胎孕婦。所有的孕婦都接受超音波檢查(2D及3D)和磁振造影。在58名異常胎兒中,有13名(22.4%)只有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有40名(69.0%)只有非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有5名(8.6%)同時有中樞神經系統和非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研究主持人將影像檔去個資後,隨機交由參與研究的醫師獨立判讀,判讀的醫師除影像檔外,別無其它相關的臨床資料可以參考。最後,再用李特克量表(Likert scale)量化判讀醫師對診斷的認同程度。
根據內文,主要的發現有:(1)磁振造影較超音波敏感;(2)磁振造影於22.2%的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個案可提供足以改變診斷、預後、諮詢、或處置的訊息;(3)2D超音波、3D超音波、和磁振造影對非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診斷有相當的敏感度;(4)對所有異常而言,3D超音波的特異度較磁振造影為高,但與2D超音波相當;(5)磁振造影於某些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診斷上比超音波容易發生偽陽性的問題。
這篇ISUOG於2016年7月號發行的論文,恰巧輝映『台灣胎兒醫學影像工作小組』北榮放射部郭萬祐醫師2016年6月27日於臺北榮總放射線部記者會發表的『即時視訊會診平台 共同守護胎兒健康』的記者會新聞稿。胎兒影像學的進展,也由超音波、而磁振造影,也由婦產科、而放射科、而至全面跨院、跨專科、甚至跨國界的合作,也由單一主治醫師的見解,到採分散式架構的醫療專家團隊,也輝映共同照護和共同決策的新興醫療模式。
簡言之,同道與台兒應善用超音波及磁振造影不同的影像特性、並擴大參與胎兒影像診斷的科系及專家,以達到提高敏感度,降低偽陽性的目標。
由此反思台灣健保的困局,醫療,正在重新被定義。在醫療產值被嚴重低估的台灣,妥協不應該是醫界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