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醫院小兒部/池宛玲醫師
2017/04
萬芳醫院小兒部/池宛玲醫師
胎兒心律異常(fetal cardiac rhythm abnormalities)在懷孕中相當常見,大約1~2%的胎兒曾被發現有這個問題,有些因此被轉介,接受進一步的胎兒心臟評估。90%的胎兒心律不整是良性的,其中以心房早期收縮(atrial premature complex, APC)為大宗,不須治療,預後良好; 其餘10%包含持續性心搏過緩或過速,可能影響胎兒心臟功能,嚴重者甚至造成胎兒水腫(hydrop fetalis),危及胎兒或新生兒的生命,需要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
關於準爸爸準媽媽最關心的預後,根據台大1995-2000 年的統計,339個胎兒心臟超音波個案中,25個為胎兒心律不整且無心臟結構異常,其中44%是APC, 預後良好,8%因胎兒水腫終止妊娠; 23個活產的案例做後續追蹤,90%預後良好,有2位即使接受治療在仍於一歲內死亡,診斷都是long QT syndrome。由此可知,long QT syndrome在胎兒期就有心律不整或各種心律不整合併胎兒水腫都是不良的預後因子。
正因為APC佔胎兒心律異常的大宗,正確的診斷能夠平息大部份家長的焦慮,其他心律不整若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也能避免胎兒心臟功能惡化。目前主流的評估工具包括M-mode echocardiography及pulsed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將M-mode 指標線跨過心房及心室,可觀察心房收縮與心室收縮的時序關係,但影像品質易受胎兒姿勢影響,心臟結構的二維運動也無法用於測量房室傳導的時間間距; 配合doppler echocardiography,偵測二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肺靜脈、或上腔靜脈-主動脈的血流,可更精準的測量心房及心室收縮的間距,幫助鑑別診斷。Tissue doppler可直接測量心肌收縮的速率,相較於一般doppler利用特定血流開始與結束的時間點間接測量房室間距,更能準確測量cardiac intervals。除了超音波以外,近十年來已發展出胎兒心電圖(fetal electrocardiography, fetal ECG)及心磁圖(magnetocardiography, fetal MCG),記錄電位或電磁訊號,經運算轉換為容易判讀的波形,是胎兒心律不整診斷的利器,可惜目前尚未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