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
(圖一)本篇筆者:台兒診所林丹薇醫師 |
兩三個禮拜前,一如往常的超音波看診生活中出現一個驚喜。在台兒,都是由放射師先看過一輪,再由主治醫師二次確認。那是一個懷第二胎的個案,我站在門外準備進去接台,隔著門簾,便可聽到個案跟家人有說有笑很開心,一走進去,覺得個案看起來有點面熟,這時放射師跟我交班,提到個案的第一胎產後確診隱性脊柱裂,已經在十個月大時開刀。我問個案怎麼診斷出來的,她笑著回我:「醫生,是您診斷的啊!」
台兒今年邁入第十一年,我在快滿第四年前加入,當時的台兒,檢查脊椎的流程,只看脊椎不同角度的排列、覆蓋脊椎的皮膚線以及小腦與後方枕大池的變化,後來大家書讀得愈多,學到觀察脊髓圓錐(conus medullaris)有助於診斷隱性脊柱裂(closed spina bifida),便把脊髓圓錐的高度,納入檢查胎兒脊椎的標準流程。
個案的第一胎,在21週多時,被我們發現脊髓圓錐高度較低,之後分別在26週、30週返診追蹤,脊髓圓錐的高度,從近腰椎第四節(L4),慢慢進展至近腰椎第五節(L5),高度懷疑胎兒有隱性脊柱裂合併脊椎牽扯;30週時我們建議個案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個案與先生決定產後再追蹤。個案足月分娩,新生兒外觀上沒有任何異常,隱性脊柱裂在臀部皮膚上常出現的特徵,孩子身上一項也沒有。個案帶著孩子到我們建議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滿月時的核磁共振即證實脊髓下段有脂肪瘤,十個月大時順利開刀,術後至今沒有任何症狀。
個案帶來的「捷報」振奮人心,讓人有成就感,知道花時間仔仔細細的檢查很有價值,確實幫到了這個孩子;我們沒有第一線產科醫師接生時獲得的喜悅,但看到我們檢查過的孩子,平安出生、好好長大,也是很欣慰的。
現在的台兒,若再遇到類似的個案,後續處理方式會更全面。除了醫師放射師持續追蹤胎兒,我們會有個管師安撫個案,會安排相關科別醫師產前會診給予充分的諮詢,逐漸了解並接受胎兒合併的問題後,個案及其家人才能慢慢平穩心情,冷靜思考做出決定。
很謝謝個案把好消息帶回來給我們,分享她喜悅的同時,也讓我們再一起思考,該怎麼做,才更能幫助有同樣問題的家庭。
下圖為個案在不同週數時脊髓圓錐的變化:
(圖二)個案胎兒於妊娠21週又3天時的脊椎圓錐影像 |
(圖三)個案胎兒於妊娠26週時的脊椎圓錐影像 |
(圖四)個案胎兒於妊娠20週又3天時的脊椎圓錐影像 |
註:可參考以下文獻,20~24週間胎兒脊髓圓錐高度應落在L3或以上為正常。
Perlitz Y, Izhaki I, Ben-Ami M. 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the fetal conus medullar is at 20 to 24 weeks’ gestation. Prenat Diagn 2010; 30:862-864.
Dan Zhao, Qiuju Wei, Ailu Cai. Prenatal assessment of the position of fetal conus medullaris as a predictor of fetal spinal lesions.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2018; 37: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