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
「奇蹟男孩」故事講述一個先天頭顏部畸形的男孩,進入校園、走入人群的心路歷程。
雖然電影中沒有說明是那種特殊基因,但在「顏面部異常的基因疾病」中,最常提起的是「頷骨發育不全疾病」(Mandibulofacial dysostosis, MFD)或「崔契爾柯林斯症候群(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簡稱TCS)」。這個疾病是因為基因異常導致的先天性臉頰骨及下頷骨發育不全,又稱為「下頷骨顏面發育不全」。
TCS在新生兒中發生率約為五萬分之一。主要在胚胎7~8周以前,第一、二腮弓發育異常所致。其特點為顱面骨發育不全(特別是顴骨、下頜骨),雙眼外眼角下移、嘴部異常、顎裂、面部瘺管、外耳畸形或小耳等,形成特徵性的樣貌,在1933年Dr.Treacher Collins首次描述有關此症候群的特殊特徵,因此命名。
目前已知TCS致病基因最主要是位於第五對染色體上的TCOF1基因所引起 ,其他已知的致病基因還有POLR1C或 POLR1D 。
其中TCOF1(亦稱 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1, TCS1)和位於第13對染色體POLR1D (亦稱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2, TCS2 )基因,所造成的異常屬於「體顯性遺傳」。也就是說,如果是父母中有人帶有這個疾病,其子女不分男女,每胎都有50%機率遺傳此症,同時子代表現疾病程度變異很大,可能相同、或是更為嚴重。
但還是有約60% TCS病例是由新產生的TCOF1基因異常(基因突變或是缺失)所引起,也就是父母都正常,但生下帶有基因異常的子女。
如果是位於第六段染色體上的POLR1C (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 autosomal recessive)是屬於「體隱性遺傳」,意指父母兩人各帶一個致病基因,但是父母不會有臨床表徵,但如果這兩個致病基因同時傳到同一個子代,則該子代便會發病。每胎約有25%機會有臨床表徵。這三個基因調控的蛋白質主要是製造核醣體核醣核酸(ribosomal RNA ;rRNA),當基因異常導致rRNA產生降低時,會讓臉面部發展細胞產生自我凋亡(apotosis),產生臨床表徵;最近透過斑馬魚的研究發現,這個機轉可能跟TP53基因相關。
除了上面三個基因之外,最近也發現位於第17對染色體上的EFTUD2基因異常也會引起類似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的外觀表徵,屬於體顯性遺傳,此基因跟剪接體(Spliceosome)相關,其功能為mRNA中的內含子intron移除,將外顯子exon連結。此外跟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有類似特徵的還有Miller syndrome,其引起的基因為位於第16對染色體上的DHODH,其功能主要與生成嘧啶pyrimidine 有關,此異常屬於染色體隱性遺傳。
由於引起TCS 類似症狀的基因越來越多,在次世代定序發展之下,如果父母正常、但胎兒超音波下疑似為這類異常,或是父母已有類似的症狀卻沒有確診,想要進行產前診斷,可以在10-13周進行進行絨毛膜採樣,或是在15-20周進行羊膜穿刺,取得胎兒的檢體,進行這群基因的定序檢測與同步進行羊水晶片檢測。
若是已經出生後的新生兒,可以考慮進行全外顯子定序檢測(Whole exomes sequencing),因為可能發現其他基因異常,例如:EFTUD2基因檢測就是類似病患透過全外顯子定序檢測而發現異常。但父母已經知道為哪個基因異常,胎兒就可以直接進行單基因定序檢測。
透過基因檢測,早點知道是那種基因引起的疾病,才能作全面性的健康照護規劃或是生育考量,如TCOF1(TSC1)異常不會造成智能障礙,但是EFTUD2基因異常可能合併發育遲緩。若父母帶有體隱性遺傳的基因,在下一胎可能也會發生同樣病徵;因此面對這類疾病,除了詳盡的症狀評估,基因檢測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