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孟夏,雙和小兒科方旭彬醫師辦了一場很有趣的演講,題目是『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邀請了台安小兒腸胃科的陳慧文醫師來主講。我透過Facebook得知這個消息後,便主動要求去旁聽。也因為這個機緣,而在2015年的仲夏,我和林口長庚小兒骨科張嘉獻醫師及台安小兒腸胃科陳慧文醫師共同發起『台灣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檢與品管系統』,一頭栽進這個領域內。
由於自己專長為胎兒超音波,又有高危險妊娠科的背景,因此對產前唐氏症篩檢的歷史和原理下過一些功夫鑽研,也佩服前超音波醫學會理事長台大謝豐舟教授最早引進自費二指標母血唐氏症篩檢的眼光和定位,充份善用醫界和民眾的智慧,在不增加政府支出的前題下,締造了非常好的成績,不僅僅接受度高,也有很好的品管,可謂醫學篩檢的典範。之後,再引進的四指標母血唐氏症篩檢和台北長庚徐振傑醫師率先引進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的第一孕期組合式的唐氏症篩檢(含頸部透明帶),基本上也採取相同的模式。至於為什麼一場市長選舉後,唐氏症篩檢會變成台北市『助妳好孕』的補助項目,本文就不討論了。
因此,我毛遂自薦,把這樣的模式和精神帶到新生兒髖關節篩檢的領域裡,並從『推廣教育』和『登錄系統』著手,希望全面提昇醫護人員和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識,從而提早篩檢、提早治療。唐氏症的發生率約八百分之一,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一點五,其實兩者的發生率相若,但前者即便能產前診斷,我們目前也無治療的良方;而後者若能在出生滿三個月前篩檢出來,多數可以矯治,而不需要手術治療,可以避免將來可能發生跛行的遺憾。雖然我嫻熟唐氏症篩檢的理論與超音波實務,但每遇有產前診斷唐氏症的個案,我也只能徒呼負負,因此,多數孕婦會選擇從新開始。而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篩檢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情境,從2015年開始,這三年來,每當有同仁跟我報告,我們又篩檢出一例疑似個案並把他轉給小兒骨科醫師時,我和同仁的心裡都非常高興,因為,我們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這也不就是我們當年懵懵懂懂考上醫學系時所追求的簡單快樂嗎?
這三年來,我們辦了三次的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認証課程,包含理論與實作,並請學員自願參加我們的品管系統,希望能連結篩檢、診斷、和個案管理,由系統給予參與同道最強的後勤支援。在系統開始的最初,我們還寫了Web app,以方便大家參加品管,可惜事與願違,雖然有夠新潮,但不見得能溶入臨床實務,就當是練功吧。不過,我們還是很努力地每月統整品管系統的回報資料,把唐氏症篩檢的實務帶進這個領域來。
因此,這三年來,也累積了6000筆以上的資料,並開始能整理和發表。我要特別表彰台兒孫翊庭研發長和陸以睿(Eric Lussier)研究員的努力,他們兩位都是陽明公衛所的高材生,在我和長庚張嘉獻醫師的指導下,都能獨立完成相關的統計和研究,為本土未來的篩檢政策,提供第一手的佐証。
根據現有資料發現,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的篩檢時間,以滿月為佳,與出生後立即在嬰兒室篩檢比較起來,不僅偽陽性較低,正確性也較高,恰可回應美國醫用超音波醫學會(AIUM) 有關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的建議,該建議指出,因新生兒髖關節較為鬆弛,除明顯脫臼或不穩定,髖關節超音波篩檢不宜施行在出生未滿3至4週的新生兒。
此外,根據這三年來的經驗,今年我們也要再次呼籲以小兒骨科醫師為領導的三級篩檢制,才能建立完整的後送管道和診斷機制,並建議參加品管系統,一起努力。所謂三級篩檢制,即第一級:由小兒科醫師於出生後徒手檢查、第二級:由受過訓練的小兒科醫師、放射師、小兒骨科醫師於滿月時執行超音波檢查、和第三級:由小兒骨科醫師於出生滿三個時執行超音波檢查或進一步安排X光檢查。若有狀況,則往下一級轉介。此外,今年我們也新增A、B、C表,分別於出生滿一個月、滿三個月、和滿一歲時填寫,並進一步落實去年提出的三級篩檢制,由系統的護理師在滿一歲時電訪,以了解個案的狀況並結案。
最後,謹預告本系統今年的努力目標,將以新生兒的照護人員為對象,以加強相關護理人員對這個疾病的認知和理學檢查可能的發現,以進一步落實三級篩檢制和提高篩檢的正確性。
本文引自: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 107年7-8月 ECHO期刊http://www.sumroc.org.tw/db/Jour/2/10778/5.pdf
由於自己專長為胎兒超音波,又有高危險妊娠科的背景,因此對產前唐氏症篩檢的歷史和原理下過一些功夫鑽研,也佩服前超音波醫學會理事長台大謝豐舟教授最早引進自費二指標母血唐氏症篩檢的眼光和定位,充份善用醫界和民眾的智慧,在不增加政府支出的前題下,締造了非常好的成績,不僅僅接受度高,也有很好的品管,可謂醫學篩檢的典範。之後,再引進的四指標母血唐氏症篩檢和台北長庚徐振傑醫師率先引進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的第一孕期組合式的唐氏症篩檢(含頸部透明帶),基本上也採取相同的模式。至於為什麼一場市長選舉後,唐氏症篩檢會變成台北市『助妳好孕』的補助項目,本文就不討論了。
因此,我毛遂自薦,把這樣的模式和精神帶到新生兒髖關節篩檢的領域裡,並從『推廣教育』和『登錄系統』著手,希望全面提昇醫護人員和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識,從而提早篩檢、提早治療。唐氏症的發生率約八百分之一,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一點五,其實兩者的發生率相若,但前者即便能產前診斷,我們目前也無治療的良方;而後者若能在出生滿三個月前篩檢出來,多數可以矯治,而不需要手術治療,可以避免將來可能發生跛行的遺憾。雖然我嫻熟唐氏症篩檢的理論與超音波實務,但每遇有產前診斷唐氏症的個案,我也只能徒呼負負,因此,多數孕婦會選擇從新開始。而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篩檢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情境,從2015年開始,這三年來,每當有同仁跟我報告,我們又篩檢出一例疑似個案並把他轉給小兒骨科醫師時,我和同仁的心裡都非常高興,因為,我們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這也不就是我們當年懵懵懂懂考上醫學系時所追求的簡單快樂嗎?
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認證課程上課實況 |
這三年來,我們辦了三次的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認証課程,包含理論與實作,並請學員自願參加我們的品管系統,希望能連結篩檢、診斷、和個案管理,由系統給予參與同道最強的後勤支援。在系統開始的最初,我們還寫了Web app,以方便大家參加品管,可惜事與願違,雖然有夠新潮,但不見得能溶入臨床實務,就當是練功吧。不過,我們還是很努力地每月統整品管系統的回報資料,把唐氏症篩檢的實務帶進這個領域來。
因此,這三年來,也累積了6000筆以上的資料,並開始能整理和發表。我要特別表彰台兒孫翊庭研發長和陸以睿(Eric Lussier)研究員的努力,他們兩位都是陽明公衛所的高材生,在我和長庚張嘉獻醫師的指導下,都能獨立完成相關的統計和研究,為本土未來的篩檢政策,提供第一手的佐証。
根據現有資料發現,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的篩檢時間,以滿月為佳,與出生後立即在嬰兒室篩檢比較起來,不僅偽陽性較低,正確性也較高,恰可回應美國醫用超音波醫學會(AIUM) 有關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的建議,該建議指出,因新生兒髖關節較為鬆弛,除明顯脫臼或不穩定,髖關節超音波篩檢不宜施行在出生未滿3至4週的新生兒。
此外,根據這三年來的經驗,今年我們也要再次呼籲以小兒骨科醫師為領導的三級篩檢制,才能建立完整的後送管道和診斷機制,並建議參加品管系統,一起努力。所謂三級篩檢制,即第一級:由小兒科醫師於出生後徒手檢查、第二級:由受過訓練的小兒科醫師、放射師、小兒骨科醫師於滿月時執行超音波檢查、和第三級:由小兒骨科醫師於出生滿三個時執行超音波檢查或進一步安排X光檢查。若有狀況,則往下一級轉介。此外,今年我們也新增A、B、C表,分別於出生滿一個月、滿三個月、和滿一歲時填寫,並進一步落實去年提出的三級篩檢制,由系統的護理師在滿一歲時電訪,以了解個案的狀況並結案。
最後,謹預告本系統今年的努力目標,將以新生兒的照護人員為對象,以加強相關護理人員對這個疾病的認知和理學檢查可能的發現,以進一步落實三級篩檢制和提高篩檢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