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兒診所 張婉婷 放射師
2015/5
古書有云:學習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工作學習皆是如此,我也有深深的體會,回溯到踏出校園的那段時間,從大學生涯慢慢走入臨床領域,默默已經快要6年了。當初畢業於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在取得放射師執照後,我選擇往超音波領域發展,並且在因緣際會下進入以胎兒醫學為主的台兒診所。
踏入這塊領域前,依稀記得對胎兒醫學最大的認知是,評估胎兒的活動力及生長情形。但是實際握上探頭之後,就像判書執筆,要下筆寫下審判書,都是要很多依據及經驗判斷。在超音波下的影像,你只看得到你所知道的知識,病灶往往取決於檢查者的經驗,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就可能忽略掉。胎兒醫學不僅僅評估胎兒的活動力及生長,而是每個階段都要有的結構成熟度,檢查依據也需要很多研究相輔相成,才能進一步安排檢查或是追蹤。
胎兒超音波這塊領域跟其他影像工作不同的是:
(一)第一線面對孕婦的檢查人員,透過提供的家族病史及個人病史,都可能成為影響到下一步的檢查方向,所以諮詢相處的時間很長,對話的練習是少不了的。
(二)當下超音波影像下的胎兒評估往往都反映前面及後續時間點上發展的狀況,測量的方式都有一定切面的。
(三)保守追蹤或是干預治療的選擇,是依據超音波影像及血流評估。
(四)檢查時間是建立在胎兒姿勢配合度上。
在胎兒超音波有一定的基礎之後,我獲得了到馬偕小兒腸胃科進一步學習新生兒腹部超音波的機會,新生兒腹部超音波也成為我的次專科。學習的實務包括:在嬰兒室跟著小兒腸胃科的Fellow學長做新生兒篩檢;小兒及健兒門診旁聽看診情形及病人諮詢問題對答,並從基本常見的病灶及問題建立基本概念;操作上則是在超音波室跟診醫師掃超音波及做胃鏡。
對我而言,產前及產後超音波檢查最大的差異性莫過於寶寶本身了:產前主要透過羊水檢查腹部結構及血流評估,隔著子宮間接了解寶寶的健康狀況。產後探頭則是直接放在寶寶身上,檢查前還得配合空腹的條件,所以通常是在寶寶拳打腳踢加嚎啕大哭中完成檢查的。
在小兒腸胃科一年的見實習下來,對於一般小兒科門診常見的疾病已經累積了許多概念。雖然很多疾病是產前檢查無法評估的,但是在面對產前檢查發現異常的個案時,自己更能夠將產前及產後融會貫通,寶寶預後及處置方式也有實際的個案參照,在提供孕婦諮詢時也能回答得更有依據。因此,在小兒科學習的經驗對我來說是一個提煉功力的寶貴機會,它不只是讓我增長了新的知識,也讓我得以活用既有的知識,並且進一步增進我在執業生涯的功力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