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人:台兒張東曜醫師、長庚張嘉獻醫師
台灣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5,與唐氏症的發生率相若。如果能於出生後滿三個月內及早檢出並接受治療(如穿吊帶),90%的患者不需要手術即可痊癒。如果錯過黃金的篩檢和治療時機,則可能必須接受較複雜的手術,並可能終生跛行。
根據美國超音波醫學會的建議,因新生兒髖關節較為鬆弛,除明顯脫臼或不穩定,髖關節超音波宜在出生滿三週至四週後施行,以避免過度診斷。台灣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檢與品管系統建立於2015年,目前累積有6000筆以上的篩檢資料。根據台灣本土資料的分析顯示,滿月時是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的最佳時機。
因此,我們主張本土的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篩檢模式,應由小兒骨科醫師領導,以三級篩檢的方式全面推廣,即第一級嬰兒室髖關節理學檢查、第二級滿月時髖關節超音波篩檢、和第三級滿三個月時小兒骨科醫師追蹤門診,並由小兒骨科醫師追蹤、確診、治療、和結案。
準此,我們邀請所有照顧新生兒的小兒科醫師和護理人員參加我們新開發的『DDH篩檢尖兵』認証課程(HSVP),一起認識DDH並學會理學檢查的方法,以提高第一線照護人員對DDH的敏感度,並知道在遇有疑似個案時,如何善用本系統提供的協助。
本認証課程密集授課,亦提供合格証明給通過考試的學員,以彰顯學員的用心,讓新生兒家長更為放心。
HSVP...
20180505 第15次『慘』科OB會後記

後記
文/台兒診所 李怡盈放射師
這回OB會第一例個案由禾宜婦幼呂政忠醫師分享少見的PAIVS合併CAF,精彩的個案報告外,呂醫師還準備了非常詳細的參考資料。
呂醫師從PAIVS的定義談到PAIVS與PAVSD的比較、合併CAF對預後的影響、討論產後可能需要單心室循環手術的個案產前的超音波表現。豐富的資料也讓與會的日本小兒心臟科川瀧元良醫師大為讚賞。
而埔里基督教醫院李文車醫師呈現了一例疑似合併粘膜下顎裂的個案。
粘膜下顎裂因外觀較無明顯異常,產前診斷較為困難,李醫師大方分享了診斷思路,利用胚胎學、各切面的解剖圖加上動靜態超音波影像詳細解說,讓參與者能藉此回顧過往診斷經驗,思考如何將產前診斷做得更好。
李醫師在產前唇顎裂的診斷投注相當多時間精力,舉凡篩檢切面、2D或3D影像的運用到實際作業時的小技巧都能侃侃而談,每次聽李醫師演講收穫都非常豐富。
最後,台兒診所由我報告一三心房症案例。三心房症發生機率不高,但只要把握超音波特性(超音波橫向解析度較佳,隔膜狀組織在apical...
-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