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兒通訊 >> 2018年 >> 五月 >> 台兒x國際髖關節發育不全組織(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 IHDI)跨國會議 後記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骨科主治醫師 /黃博彥醫師
2018/04
(圖一) 視訊連線畫面 |
髖關節發育不全症候群在臨床醫學上一直是一個跨團隊(包括小兒科醫師、兒童骨科醫師、婦產科醫師)熱門的議題,其主要原因有三 :
- 高發生率:大約1.5/1000 (和唐氏症發生率相當)。
- 困難診斷:根據過去文獻,經驗豐富的醫師對剛出生新生兒做理學檢查會發現高達15/1000有髖關節不穩定的情形,但是到一至兩個月大的時候會減少到2/1000,而事實上也只有剩50%的新生兒真的需要接受治療。
這也是為什麼台兒堅持新生兒4-6週大才做髖關節超音波檢查的原因 => 可以大大減少不必要的治療與父母的焦慮。
- 治療原則的不一致性:髖關節的治療可以從雙層尿布、Pavlik harness吊帶、外展支架、石膏固定到手術治療,但是根據疾病的嚴重度、年齡和醫師經驗的種種變因,現階段即使在國際上也缺乏治療的共識。
根據以上三個理由,台兒診所決定把髖關節發育不全症的篩檢與治療準則與國際接軌,在2018年4月4日上午七點台兒團隊與國際髖關節發育不全組織(International Hip Dysplasia Institute; IHDI)的臨床研究執行長,同時也是加拿大BC兒童醫院的兒童骨科醫師Kishore Mulpuri及其團隊展開了第一次的視訊會議,分享台兒診所這幾年來對髖關節不全症候群檢查及治療成果,並且討論現行超音波篩檢流程的完整性。同時也討論與IHDI國際髖關節發育不全組織交換意見,增進對髖關節發育不全症候群診斷與治療的共同研究方式。
這個視訊會議對台兒團隊來說,不僅是邁出精進現有的篩檢與治療完整性的一小步,同時也為日後研究探討如何給予髖關節發育不全症候的台兒寶寶們更多資源的一大步。
最後,在此感謝優秀的台兒團隊促成本次跨國視訊會議。
*與會人員:
- 台灣:張嘉獻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骨科主任)、張東曜 (台兒診所院長)、黃博彥 (臺北榮總新竹分院骨科醫師)、葉長青 (台北榮總高危險妊娠科醫師)、孫翊庭 (台兒診所研發長)、Eric Lussier (台兒診所研究員)
- 加拿大 : Kishore Mulpuri (DDH specialist, orthopedic specialist, BCCH, UBC other areas, Ken Kuo Award recipient), Emily Shaeffer (PhD BCCH, UBC)
(圖二)DDH三級篩檢示意圖(圖片來源:台兒診所_台灣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檢與品管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