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5.0px Helvetica; -webkit-text-stroke: #000000}
span.s1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font-kerning: none}
span.s2 {font-kerning: none}
台兒通訊 >> 2019年 >> 七月 >> {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
20190629 第28次『慘』科OB會後記
台兒資深放射師 / 李怡盈
2019/07
植入性胎盤是周產期十分棘手的問題之一,其超音波特徵與高風險因子大部分臨床工作者雖略知一二,實際診斷時還是容易遇到困難。台兒吳佩臻醫師帶領的讀書小組針對植入性胎盤做了好幾個精彩專題,我們藉此機會,請吳醫師與台兒黃鈺昕放射師到OB會分享心得。
吳醫師先以幾個台兒臨床案例帶出常見的特徵及特別的描述名詞,更進一步整理近幾年相關論文講解幾種命名方式的異同。一旦對描述名詞有共識,臨床溝通便能更有效率。此外,吳醫師也從植入性胎盤的成因延伸至對高風險族群的定義,順著這樣的思路,就算是初學者也十分容易理解。
產前診斷植入性胎盤第一線工具首推超音波。超音波大致有出三個觀察重點:胎盤(lacune、異常血流)、胎盤跟子宮交界處(clear zone)、子宮與膀胱交界處。檢查時最好漲膀胱,重點部位儘量放大,使用color...
-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