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特派記者 蔡雅薇
2020.03
李文車醫師為台北人,自1990年任職於高雄榮總,1995年進入埔里服務,現任埔里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在高榮做住院醫師時,當年的醫療氛圍婦產科已非熱門科別,但因基督教信仰,他認為每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是上帝的恩典,因此決定踏入婦產科。
李醫師早年擔任主治醫師時,曾經幫助一位患有「亞伯氏症候群」的孕婦生產。這是一種罕見的自體顯性遺傳疾病,其特徵為顱骨骨縫過早閉合、顱顏畸形與雙手雙腳併指趾(含皮膚與骨頭融合),因這疾病容易合併顎裂,加上當年基因診斷不發達,為了確認腹中胎兒是否患有與媽媽相同的疾病,意外開啟了李醫師想鑽研胎兒唇顎裂的契機。過去超音波教科書上都說利用2D超音波來看胎兒的顎裂並非容易之事,需使用3D立體超音波才能看清楚,「一開始我和胎兒顎裂的距離確實很遙遠。」李醫師笑笑地說。
李醫師認為胎兒唇顎裂在臨床上的發生率,並不比先天性心臟病少,也曾遇過父母產後才知道寶寶患有單純顎裂,這種產後突如其來的發現往往讓家長十分恐慌,也常令產科醫師很尷尬,雖然婦產科普遍公認胎兒顎裂產前是不能診斷的。李醫師開始思考「產前2D超音波真的看不到胎兒單純顎裂嗎?」「我覺得超音波機器就像一台神奇的電競機,如果要更精進自己的等級,就需要熟悉武器與擁有武功秘笈。」李醫師兩眼散發著光芒說道,於是他開始鑽研產前顎裂的相關文獻,熟練於操作超音波機器各種功能,慢慢瞭解如何透過超音波影像來篩檢胎兒是否患有唇顎裂。
李醫師除了在書籍文獻中尋找唇顎裂超音波答案外,更重要有一群在中部志同道合的產科醫師前輩、放射師組成的網路群組,共同討論切磋超音波影像。漸漸地,李醫師發現產科醫師與胎兒唇顎裂的距離,其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遙遠。2017年,張東曜院長在台兒年會詢問李醫師「產前超音波篩檢能不能看清胎兒顎裂?能否進行完整的分類?」李醫師思考後認為可行,遂共同擔任起台兒診所開設「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的婦產科諮詢醫師。
目前唇顎裂診斷的進展在早孕期後期(13-14週以後)開始有機會被發現出來,但是詳細的分類資訊須在20週後進行確認。當家長們提早知道胎兒患有唇顎裂時,往往因為資訊不足而感到焦慮,李醫師認為台兒診所「胎兒唇顎裂聯合門診」整合式的衛教資訊,可以提供給家長們精確的產前唇顎裂超音波分類,並透過顱顏整形外科醫師專業說明出生後的手術及治療階段,當家長們擁有充足資訊後,將更有勇氣陪孩子度過每一道關卡。透過產前高階的超音波篩檢,李醫師越來越有自信,產科醫師與唇顎裂不再有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