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柔安、葛萱、黃鈺昕、陸允睿
當醫療單位長達十年之經營必會歷經工作者不同的人生階段及轉捩點,因年資上的累績會影響健康照護工作者對於臨床發展及經驗上的傳承,也隨之影響一個人心境上的成長與改變 [1]。當工作者中是以女性為大宗時,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雙重角色將為個人帶來較大的壓力,本研究將以Lazarus與Folkman(1984)的壓力互動理論為基礎,討論個體面對壓力時所應用的策略將會受到不同情況或環境因素所受到的影響[2][3][4][5]。
文獻回顧可了解個人對於工作投入,價值的賦予會因對家庭的職責而有所變化[6]。「工作-家庭衝突」(work-family conflict,WFC)在「壓力」上的表現,如個人之工作滿意程度、家庭方面及個人幸福感上的差異。相關研究也發現工作年資、年齡、不同階級因應工作壓力的衝擊,顯見臨床工作年資越久,愈有幫助專業領域上表現,壓力的表現恰與專業承諾表現相反[7]。個人對於專業所秉持的態度稱為專業承諾,即一份工作代表的核心精神與價值,精進專業領域保有一定的穩定度[8],培養個人專業承諾可以在職場上更有適應力,本研究希望能用訪談的方式去深入瞭解個體角色信念並且探討之間的調節機制。
材料與方法:
研究團隊將運用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以醫療機構全體為研究對象並以多重個案研究(Multiple Case Research) 方式探討,使用質性訪談分析(interviewing)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質性訪談是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廣泛運用收集資料方法之一,著重在受訪者本身的感受、生活與經驗的詳細陳述,藉由與受訪者間的對話與互動,使研究者進一步獲得、且能夠理解受訪者個人對事實的認知。
選用半結構式訪談方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研究者可利用較寬廣的研究問題作為訪談中的依據,主要優點是可以提供受訪者認知感受較真實的面貌呈現,答案也比較不容易受侷限[9]。
第一部分進行了個人基本資料收集(表1.),包含年齡區間(21~25/26~30 /31~35 / 36~40 / >40歲 )、來此機構工作年資(1~2/2~4 /4~7/ >7年)、此份工作是否為第一份正職、目前人生階段( 未婚/已婚但尚未有子女/已婚並育有子女/其他)、最高學歷(學士/碩士/其他)和目前工作與生活實際分配比例(舉例:工作/生活=6:4)。統一訪問標準作業流程為進行訪談並錄音,將錄音檔打成逐字稿。問題如下:1.為何選擇此領域?2.對自己來說工作意義是?家庭/生活的意義?3.對於工作以及生活理想化為?4.什麼影響理想生活中最大障礙?5.給你一筆充足的資金,是否會繼續工作?為什麼?5.如遇到工作與生活的衝突如何平衡?
表1.依照不同年齡層、職業、年資、第一份工作與否、結婚與否及是否育有子女和教育程度(n=族群總數)
上述問題將由三位研究人員分別進行詞句編碼,探討描述句帶來的意義跟內涵,將各問題細項編碼做分類,並使用詮釋現象學方法(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IPA)作分析編碼,因詮釋現象學方式可從主體內部去瞭解他人,從存而不論、再體驗、反思性重演等著手對瞭解他者的重要性有很大的幫助,訪談者須在生活上足夠貼近受訪者,才能去瞭解受訪者的概念是如何建構。
由三位分析研究人員去做訪談,過程中以詮釋現象學的主旨去做深入對談,在溝通情境下意義需被受訪者瞭解到,重要的是共融情境去做分析討論[13][18][19]。例如:工作性質上的感受:成就感、充實感歸類在「成就感」;幫助他人、使他人安心歸類在「幫助他人」;賺錢、為了生活、經濟負擔、收入等歸類在「收入」;學習、得心應手、累積技能、學以致用歸類於「專業能力」;喜歡接觸人群則歸類於「喜愛與人交流」;有關於生活上的感受的詞彙:喜悅、開心、特別、喜歡都歸類在「幸福感」;休息、遊山玩水、沈澱則歸類在「放鬆以及休憩」;運動、探索世界、找尋新事物、學習第二語言則歸類在「學習」,家人的不可取代、歸屬感、心靈支柱、愛則歸類在「家人」。
有關於壓力來源的詞彙分三大類別:工作的內在因素、個人期望因素、生活中固有因素。工作內在因素將編碼分別在做細項分類:讀書報告、工作多、報告有壓力、工作勞累則歸類在「工作量」;人力不足、工作不平衡歸類於「工作政策」;時間控制不易、下班不固定、工時長、時間分配失衡則歸類在「時間壓力」;個人期望因素將編碼分別在做細項分類:挫折感、無形壓力、責任感造成失衡則歸類在「責任感」;能力不足、能力被超越、自我要求、動作緩慢等則歸類在「能力不足」;生活中固有因素將編碼分別在做細項分類:放不下家人、照顧家人則歸類於「家庭」,小孩還小需照顧則歸類於「照顧小孩」。
壓力上工作與生活的優先方式或排解的方式詞彙分四個類別:家人優先、小孩優先歸類於「優先考慮家庭」;家人可以幫忙協助、優先工作、責任感、其他事向後延宕則歸類於「優先考慮工作」;增加睡眠、休假、娛樂、享受美食、運動則歸類於「放鬆」;增加時間分配效率、調整步調、覺知與意識時間安排等則歸類於「時間管理」;慢慢做、不是徒勞無功等則歸類於「接受」。最後將統計職位、年資及人生階段的比較。
參考文獻:
- 高靖秋:台灣護理人力面面觀。澄清醫護管理雜誌(2011),7(3),41-46。
- Folkman, S. (1984). 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839-852.
- Folkman, S. (1992). Making the case for coping. In B. N. Carpenter (Ed.), Personal coping: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 31-46). Westport, CT: Praeger.
-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91). Coping and emotion. In A. Monat & R. S. Lazarus (Eds.), Stress and coping: An anthology (3rd ed., pp. 207-227).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Folkman, S., Lazarus, R. S.,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 & Gruen, R. J. (1986).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5), 992-1003.
- 王叢桂: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系。本土心理學研究 ; 11期 (1999 / 06 / 01) , 59 – 89
- 蔡明修 ; 劉孟芬; 陳鈺如; 汪正青:門診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的探討。護理雜誌 ; 59卷3期 (2012 / 06 / 01) , 61 – 69
- 王靜琳 ; 蔡來蔭; 呂桂雲:專業承諾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 ; 52卷5期 (2005 / 10 / 01) , 71 – 77
- 蔡錚雲:情境倫理、現象學心理學與質性研究。哲學與文化 ; 33卷2期 (2006 / 02 / 01) , 51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