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兒診所 葛萱放射師
此論文於2024年5月發表於《J Med Ultrasound》中:
![]() |
(圖一)顏面部卡通示意圖 |
唇顎裂為最常見的顱顏先天性畸形之一,全球發生率約為1/700 [1],其中又以北美和亞洲人種中最高,可達至1/500。唇顎裂其實是一個綜合統稱,缺損部位涉及了鼻孔(nostrils)、唇(lip)、齒槽(alveolus)、硬顎(hard palate)及軟顎(soft palate)等(圖一),也因為涵蓋不同部位的異常,必須使用一個系統性的分類以作為產前與產後多學科團隊之間的共同語言。台兒診所在臨床診斷上是使用 Maarse 等人所提出的分類學[1]分成五大類型(表一),其中第一型至第三型唇顎裂可再細分成單側(unilateral)或雙側(bilateral)裂以及缺損位置有無涉及到鼻孔(complete or incomplete type)。第四型顎裂及第五型黏膜下顎裂通常很難在產前被發現,甚至有些必須要等到出生後才能被診斷出來。台兒診所在2024年將各類型態的產前影像詳細地統整並發表在中華民國醫用學會刊物上。
![]() |
(表一)依據Maarse 分類系統將唇顎裂分成五大類型 |
在篩檢唇顎裂時,如果在冠狀切面上觀察到唇部缺損,表示至少存在第一型唇裂。當轉至軸向切面觀察到裂口同時涉及唇部和齒槽時,可將探頭往胎兒胸側傾斜去觀察硬顎後緣。如果見到齒槽裂但硬顎完整則為第二型唇齒槽裂,如果裂口一路從嘴唇裂至軟顎則屬於第三型唇顎裂。當嘴唇和牙槽完整且觀察到不連續的硬顎後緣時,可視情況去評估胎兒吞嚥運動[2]。如果在胎兒吞嚥過程中觀察到裂口,則對應為第四型顎裂,反之如果在胎兒吞嚥時觀察到完整的軟顎黏膜則為第五型的黏膜下顎裂。
產前如果能夠按照標準切面一步一步地從嘴唇觀察至軟顎,不僅能提高唇顎裂的檢出率也能提早在孕程期間讓家屬們諮詢相對應的多學科團隊,正確且詳細的診斷也大幅改善了患者的預後並讓他們能夠得到適當的產後照護及手術。
參考文獻:
- Maarse W, Boonacker CWB, Breugem CC, Kon M, Manten GTR, Mink van der Molen AB. A practical prenatal ultrasou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mmon oral clefts. Prenat Diagn 2015;35:894–900. https://doi.org/10.1002/pd.4631.
- Yang T-Y, Li W-C, Chen PK-T, Olisova K, Ko H, Chang T-Y. Novel approach to distinguish submucous cleft palate from isolated cleft palate by prenatal ultrasound visualization of fetal swallowing.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n.d.;n/a. https://doi.org/10.1002/uog.2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