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連江縣立醫院婦產科 陳嘉卉 醫師
2016 / 2
我想大部份同業都跟我一樣,從學醫以來,從沒聽過茲卡病毒Zika virus ,或有部份同業第一次聽到這個病毒是來自2016年1月19日疾病管制局於媒體發布的新聞,在2016年1月10日桃園機場發現首名境外移入個案,來自泰國的24歲年輕男性,引起疾管局高度警戒。主要原因是從去年開始,巴西茲卡疫情大爆發。茲卡病毒最早是在1947年非洲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一隻發燒的恆河猴身上發現,到1952年才從人類血清中檢驗出來,1968年才由人類身上分離出來,在過去,它是一個在非洲、南亞及東南亞當地流行的小型傳染病,而且由於症狀輕微,會自行恢復,故無引起世界各衛生組織高度關注。2007年在太平洋的小島,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洲爆發群聚感染,數萬名當地居民感染,因症狀輕微、多自行康復,且無人死亡或產生併發症,因此並未引起高度注意。不過,2009年Edward B. Hayes 發表的一篇文章有提出警告,說明茲卡病毒已經從非洲等傳統流行區擴散至其他地方,大家應該要高度警戒。2013年開始,在法屬玻利那西亞也爆發群聚感染,2014年的法屬New Caledonia 及Cook island,甚至到南美洲的智利小島-Easter island都有群聚感染發生,專家們開始提出警告,此病毒可能已在環太平洋帶上快速傳播,同時零星個案產生疑似茲卡病毒引起的Guillain Barre syndrome,及2015年五月在巴西所爆發的茲卡群聚感染,同時在疫區也發現新生兒小頭畸型的個案數增加。在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16上有篇個案報告發現兩名感染茲卡病毒懷孕29-30週的婦女,其腹中胎兒在超音波下發現有頭圍過小、腦室擴大、多處鈣化點等(如下圖1,2所示),故專家們高度懷疑茲卡病毒會造成新生兒小頭畸型,引起世界各國衛生單位高度關注,我國也將此提升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現在就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茲卡病毒,它是一個單股螺旋的RNA virus,屬於flavivirus,像Yellow fever virus, Dengue virus, West Nile virus,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皆屬這種,主要透過蚊子當載體來傳播病毒,所引起的臨床症狀如輕微發燒、皮膚紅疹、全身酸痛、結膜炎、頭痛等類似流感症狀,而目前無疫苗可預防,主要是依症狀給予支持療法為主,並讓病患獲得充足的休息,通常在感染後一週左右就可自行痊癒。因此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主要的預防方法。故外在環境的防治還是以除蚊為主,避免居家內外積水容器,在疫區全面性噴灑殺蟲劑,建議在室外活動著長袖衣褲且噴防蚊液等,就像大家在做登革熱防治一樣,再來就是孕婦避免出入疫區,以避免新生兒小頭畸型發生。
懷孕婦女如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旅遊史,必要時應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確定胎兒是否有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的情形發生,以利後續產前檢查追蹤。
圖1 : 個案1:(a) 從腹部超音波軸狀切面大腦多處鈣化導致無法看清正常vermis(大箭頭)。鈣化也出現在大腦實質(小箭頭)。(b)從陰道矢狀切面可看到corpus callosum (小箭頭)及 vermis 發育不全(大箭頭)。(c) 冠狀切面顯示由於大腦萎縮及兩側腦實質多處粗鈣化(小箭頭),造成大腦半球間的腦溝變寬(大箭頭)。(d)鈣化在較後面的冠狀切面也可看到,也影響到尾葉(箭頭)。(文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