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醫師 林永傑
上期提到,我來日本是學習新生兒加護病房臨床數據的整理,因此我接觸到不少和我年紀相近,或是小個幾歲的同輩。聊天相處之後,觀察到日本醫師的研究之路,整體上和台灣不太一樣。
日本的醫學生是六年制,在畢業後,醫學生會進入一個臨床大科,以小兒科為例,人雖在小兒科,但前二年就在全院走透透,類似台灣目前的PGY(畢業後的訓練),但和台灣不一樣的是,他們已經選科了。第二年結束後,考真正的醫師執照;第三年後,他們才是真正小兒科醫師,並很快地又考取小兒專科,隨後不少人會進入台灣所謂次專科的訓練二年,成為正式的新生兒科醫師。以台灣的角度來看,一樣是次專科醫師,實際上好像少了二年。因此,這些新生兒科醫師,拿到證照後,就會真正的進入「類主治醫師」的階段。(這是我發明的名詞,為讓讀者了解,台日之間的不同)。
這些「類主治醫師」,實際上還是無法真正獨立作業,需要在團隊中受到資深醫師的指揮與指導,病人的責任實屬團隊的領導人;但這些「類主治醫師」,戰力卻很強大,體力強、動作快。日本醫師在這個階段,實際是台灣R4至R6的期間。但在台灣制度,當R是有期限的,只要畢業,很快地就變主治醫師,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病人是個人的,也才有績效的數字概念。
日本的「類主治醫師」會維持多久?我一直沒有找到答案。不走研究,專注在臨床的,就會停在這個階段好幾年,也愈來愈成熟;也有人會離開,真的去全職讀書;但在這個階段,半工半讀開始讀博士學位目前較少。
「類主治醫師」在臨床上,原則上就是受上層指揮,四處支援。如果用日本歷史來看,醫療本身就是一個戰國歷史,每個醫院系統,就是一個「大名」將軍,也許不像電視劇那樣「灑狗血」的劇情,但運作上確實是「區域性」負責,這個區域可以大到一整個縣。而這樣的制度下,好處是「類主治醫師」們能成為穩定調度的人力,而本身也能更穩定的「慢熟」。
台灣的制度較像美式,專科訓練後,似乎就要一肩獨挑,又要兼臨床,一切就是求快。日本的系統,講求穩定的「慢熟」。醫師訓練、進修和醫療的品質,似乎在穩定的「慢熟」下,比較能夠均衡。但這樣的制度,會有一個問題,就是領導人的格局、視野與方向,真的決定了一個區域性的發展,且可能就是十年或二十年的發展;而「類主治醫師」們能夠出頭,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得和跟隨的領導人賭運氣了。
日本的醫學生是六年制,在畢業後,醫學生會進入一個臨床大科,以小兒科為例,人雖在小兒科,但前二年就在全院走透透,類似台灣目前的PGY(畢業後的訓練),但和台灣不一樣的是,他們已經選科了。第二年結束後,考真正的醫師執照;第三年後,他們才是真正小兒科醫師,並很快地又考取小兒專科,隨後不少人會進入台灣所謂次專科的訓練二年,成為正式的新生兒科醫師。以台灣的角度來看,一樣是次專科醫師,實際上好像少了二年。因此,這些新生兒科醫師,拿到證照後,就會真正的進入「類主治醫師」的階段。(這是我發明的名詞,為讓讀者了解,台日之間的不同)。
這些「類主治醫師」,實際上還是無法真正獨立作業,需要在團隊中受到資深醫師的指揮與指導,病人的責任實屬團隊的領導人;但這些「類主治醫師」,戰力卻很強大,體力強、動作快。日本醫師在這個階段,實際是台灣R4至R6的期間。但在台灣制度,當R是有期限的,只要畢業,很快地就變主治醫師,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病人是個人的,也才有績效的數字概念。
日本的「類主治醫師」會維持多久?我一直沒有找到答案。不走研究,專注在臨床的,就會停在這個階段好幾年,也愈來愈成熟;也有人會離開,真的去全職讀書;但在這個階段,半工半讀開始讀博士學位目前較少。
「類主治醫師」在臨床上,原則上就是受上層指揮,四處支援。如果用日本歷史來看,醫療本身就是一個戰國歷史,每個醫院系統,就是一個「大名」將軍,也許不像電視劇那樣「灑狗血」的劇情,但運作上確實是「區域性」負責,這個區域可以大到一整個縣。而這樣的制度下,好處是「類主治醫師」們能成為穩定調度的人力,而本身也能更穩定的「慢熟」。
台灣的制度較像美式,專科訓練後,似乎就要一肩獨挑,又要兼臨床,一切就是求快。日本的系統,講求穩定的「慢熟」。醫師訓練、進修和醫療的品質,似乎在穩定的「慢熟」下,比較能夠均衡。但這樣的制度,會有一個問題,就是領導人的格局、視野與方向,真的決定了一個區域性的發展,且可能就是十年或二十年的發展;而「類主治醫師」們能夠出頭,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也得和跟隨的領導人賭運氣了。
名古屋城的本丸御殿,在二戰時燒毀,直到2009年才開始重建,在2018年完工。
疫情結束後,大家可以從「中部」機場來看這個美麗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