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
2023年3-4月-1/5:【台兒知識庫】 文獻回顧及個案分享:腦室周邊偽囊腫 Periventricular pseudocysts (PVPC)
文/台兒診所 王若婷放射師
本篇文章為2022年9月24日第55次『慘』科OB的的議題延伸。
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腦室周邊偽囊腫(periventricular pseudocysts)的文獻回顧及個案分享。文獻上將 PVPC分為兩類,一類是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又名coarctation cyst 及connatal cyst,另一類為室管膜下囊腫(subependymal cyst)。以下就各自的成因、位置、發生率及預後分別做探討。
單側或雙側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的發生率在大多數研究報告的發生率低於 1%。其位置位於側腦室前角向外延伸並在蒙羅氏孔的前方。發生的原因在文獻上呈現為側腦室前角在發育過程中,因腦室壁的貼合導致窄縮的情形發生,而形成側腦室前角不對稱或單側或雙側的前角囊腫。在組織學上,沒有炎症或神經膠質增生的證據與窄縮有關,這表明其本質上是發育性的。因此當其單獨發生時,據信為良性的並且與正常的神經發育結果相關。文獻統計當在新生兒中發現時,通常會在 2 到 11 個月大時消失。
室管膜下囊腫(subependymal cyst)的發生率佔所有新生兒的 0.5% 至 5%,在早產兒中更為常見,而子宮內的發生率尚不清楚,因文獻中描述較少。其位置分佈於鄰近腦室的分化細胞也就是生長胚質(subependymal germinal matrix)處,大部分位於尾狀核與丘腦交界處(caudothalamic groove),少部分與顳角(temporal horn)或枕角相鄰或出現在神經節隆起(ganglionic eminences)的區域。依照發生的原因可以分為兩種,其一為先天性的,由於殘餘生長胚質(germinal matrix)的退化,在生長胚質及室管膜(ependyma)之間形成無細胞區域,並隨著胎兒的生長而變成囊性;其二為生長胚質裂解性(germinolytic)。
什麼是生長胚質裂解性? 生長胚質 (germinal matrix)在胎兒腦部是一個暫時性的構造,是一個由密集的血管和神經幹細胞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NSPCs))組成的精細網絡,從此處產生皮質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在妊娠初期,生長胚質環繞鄰近於腦室系統的室管膜內層,在妊娠第三個月後,圍繞在第三腦室的生長胚質先退化,然後是側腦室的顳角、枕角和三角區。到妊娠 24 週時,生長胚質主要分佈於尾狀核的頭部,少部分存在於尾狀核的體部,此位置之生長胚質又稱為神經節隆起(ganglionic eminences),神經節隆起會產生一系列不同類型之中間神經元,並且呈現逐步切向(tangential)遷移到大腦皮層及基底核。到妊娠 32 週時,很少會看到生長胚質處的出血,因為隨著細胞遷移到大腦皮層,生長胚質逐漸退化,一直持續到妊娠 40 週,未成熟的血管網逐漸被重塑形成成人血管模式。因此,由於生長胚質內的血管脆弱,支撐組織不多,容易因為諸如缺血、炎症或出血等原因,致使未分化的生長胚質細胞產生裂解反應,隨著時間形成囊性結構,此即為生長胚質裂解性(germinolytic)的室管膜下囊腫。
在文獻統計上,約 50% 的病例中發現單純性室管膜下囊腫是單獨發生,未合併有其他異常,通常出現尾狀核與丘腦交界處(caudothalamic groove),且9成以上在出生後 1 至 12 個月內自發性消退,並且在沒有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情況下,預計會出現正常的神經發展。然而,因室管膜下囊腫與感染合併出現的機率高達35%,尤其出現於非典型位置,如顳角或枕角處,需進一步查驗是
否有感染的情形。另外,少部分的個案與染色體、基因異常相關,如DEL q 6 和 Del q 4,它們會損害神經元遷移,致使病灶發生;或者是與代謝性疾病相關,如戊二酸血症第一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I)等等,因此,可根據相關異常的存在,安排進一步遺傳諮詢及檢驗。
近期也有文獻呈現在神經節隆起處的空洞化(cavitations of ganglionic eminence)病例:病灶經常為雙側對稱,呈現倒C形,並常合併有腦部溝迴發育延遲的情形,而且,在胎兒核磁共振影像T1 加權圖像上未見有高信號,據信為腦部發育上的異常。然而,詳細的病理生理學尚未被釐清,神經節隆起異常的遺傳基礎尚未確定,但文獻上,病例的家族復發支持此疾病有其遺傳背景的假設。
在此分享台兒診所的三個案例:
個案一:
23週1天來診,大小結構無異常發現,除雙側側腦室前角發現有疑似囊性構造,懷疑為腦室周邊偽囊腫 periventricular pseudocysts (PVPC)的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connatal cyst)(圖一)。後續,產婦因產程遲滯於40週剖腹產,寶寶出生體重為3640公克,最後一次追蹤為一個月大,無異常發現。
個案二:
22週3天來診,大小結構無異常發現,除雙側側腦室邊緣性擴大。後續孕婦於24週執行TORCH的篩檢,無異常發現。之後在24週3天來診追蹤時,發現雙側側腦室前角發現有疑似囊性構造(圖二)。後續在25週1天時執行胎兒核磁共振檢查,疑雙側側腦室前角周邊偽囊腫(periventricular pseudocysts)(圖三)。之後在28週3天來診追蹤,雙側側腦室前角周邊偽囊腫較上次更為明顯,並且從位置看,疑似為雙側前角囊腫(圖四)。產婦於39週生產,寶寶出生體重為2660公克,於3個月9天大執行腦部超音波檢查,發現雙側側腦室輕微擴大及雙側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s),安排小兒神經科門診追蹤。
(圖二)個案二:24週3天之胎兒腦部雙側側腦室前角發現有疑似囊性構造(紅色箭頭)。(台兒診所提供)
個案三:
孕婦第一胎,於21週6天來診,已執行過羊膜穿刺檢查,染色體及基因晶片無異常發現,當天超音波影像上發現雙側側腦室邊緣性擴大(右:10.8mm,左:11.4mm),且在雙側側腦室前角周邊,尾狀核位置處發現有囊性病灶(圖五)。在22週1天時執行胎兒核磁共振檢查,影像顯示雙側側腦室擴大(右:12mm,左:12mm),在基底核處有對稱性的病灶,且T1 加權圖像上未見有高信號,以及側腦溝(sylvian fissure)較同週數表淺(圖六),疑神經節隆起處空洞化(cavitation of ganglionic eminence)。經多學科會議的專家諮詢後,孕婦及其先生決定終止妊娠。
孕婦第二胎為雙胞胎妊娠,已執行過羊膜穿刺檢查,染色體及基因晶片無異常發現。於22週2天時在超音波影像上發現其中一個胎兒雙側側腦室邊緣性擴大(右:11.5mm,左:11.9mm),於是在22週3天時執行TORCH檢測,無異常發現。在26週3天返診追蹤,超音波影像顯示雙側側腦室擴大(右:14.6mm,左:12.5mm),在基底核位置發現多個囊性病灶(圖七),以及腦部溝迴發育較預期表淺。在27週1天時執行胎兒核磁共振檢查,影像顯示雙側側腦室重度擴大,雙側側腦室周邊有室管膜下囊腫,位於雙側尾狀核與丘腦交界處、尾狀核和顳角處(圖八),且腦部溝迴發育延遲約三週。在28週2天返診追蹤,超音波影像顯示囊性病灶更為明顯(圖九)。經多學科會議的專家諮詢後,孕婦及其先生決定選擇性終止妊娠。
總結來說,當我們在超音波下經腦室平面發現腦室周邊疑似有囊性結構時,應進一步取得胎兒腦部冠狀切面(coronal view)及旁矢狀切面(parasaggital view),以進一步確認病灶之有無及相對位置。如果是單獨發生的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據信為良性的並且與正常的神經發育結果相關。如果是室管膜下囊腫(subependymal cyst),因其與感染合併出現的機率高,尤其出現於非典型位置,如顳角或枕角處,需進一步查驗是否有感染;而少部分的個案與染色體、基因異常及代謝性疾病相關,可根據相關異常的存在,進一步安排胎兒核磁共振影像、遺傳諮詢等檢查。
參考資料
-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April 2020, 41 (4) 566-572. DOI: https://doi.org/10.3174/ajnr.A6456
- Brain Dev. 2006 Aug; 28(7): 426–430. doi: 10.1016/j.braindev.2006.01.002
- Fundamental and Advanced Fetal Imaging: Ultrasound and MRI, ISBN: 978-1451175837
- Diagnostic Ultrasound, Fifth Edition, Carol M. Rumack,Amanda K. Auckland, Elsevier 2018
- Righini A, Frassoni C, Inverardi F, Parazzini C, Mei D, Doneda C, Re TJ, Zucca I, Guerrini R, Spreafico R, Triulzi F. Bilateral cavitations of ganglionic eminence: a fetal MR imaging sign of halted brain development.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3; 34: 1841 – 1845.
- Righini A, Cesaretti C, Conte G, Parazzini C, Frassoni C, Bulfamante G, Avagliano L, Inverardi F, Izzo G, Rustico M. Expanding the spectrum of human ganglionic eminence region anomalies on fe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radiology 2016; 58: 293 – 300.
- Share This:
2023年3-4月-2/5:【台兒知識庫】台兒個案討論:胼胝體發育不全
文/台兒診所 潘彥慈放射師
2022年1月13日是北區胎兒影像學季會第34次季例會,本次共有六例產前個案及四例產後追蹤個案,六例產前個案中恰巧同時有三例胼胝體發育不全,臨床上表現各有異同,令人印象深刻,以下將進行個案討論。
個案一
個案一在來診前的例行產檢時,就已經發現有雙側腦室擴張的狀況,故兩週後來台兒尋求第二意見。超音波上除發現雙側側腦室擴張併 colpocephaly、無透明中膈腔、胼胝體發育不全(圖1),也發現胎兒有雙側的足內翻,故當天便協助安排北榮胎兒磁振造影。
後續磁振造影確認個案的腦部胼胝體在影像上不可見、腦室擴張併 colpocephaly、interhemispheric cyst space 較明顯,且在較高的頂葉切面亦發現裂腦畸形(schizencephaly)(圖2),並應證雙側足內翻的狀況。
協助家長安排多學科會議,諮詢各方專科醫師及護理師,父母了解產後可能會產生的狀況、醫療需求及預後,最後家長決定終止妊娠。
圖1:(個案一)此個案可見其大腦型態相較於正常胎兒,除透明中膈腔及胼胝體不可見外,亦可見雙側腦室明顯擴大(台兒診所提供)
圖2:(個案一)磁振造影中,雙側側腦室擴張、胼胝體完全不可見及裂腦畸形(北榮放射線部提供)
個案二
個案二則是在12週產檢時發現腦部異常,於13週時轉診至台兒,當時發現在大腦中線處有一低回音病灶,後一路追蹤胎兒腦部狀況。該病灶從一開始呈現 simple cyst,隨著時間的推進,逐漸變成 multilocular cyst(圖3)。在23週的檢查中沒有看到CSP、胼胝體不明顯、兩側側腦室前角呈現Viking helmet sign, 而且第三腦室擴張,後於24週安排胎兒磁振造影。
圖3:(個案二)從13週到20週的影像,可見病灶形狀的變化(台兒診所提供)
在磁振造影的影像中確認個案的腦部胼胝體在影像上不可見、腦室呈現 colpocephaly,且interhemispheric cyst可見明顯囊壁,且靠近額葉的切面可觀察到cortical folding及cleft,無法排除是 schizencephaly 併有 polymicrogyria (圖4-5)。
圖4:(個案二)個案磁振造影腦部影像,沒有胼胝體,且 interhemispheric cyst有明顯的囊壁(北榮放射線部提供)
圖5:(個案二)箭頭處可見一明顯folding,懷疑是 schizencephaly 併有polymicrogyria(北榮放射線部提供)
在經多學科會議的專家諮詢後,家長決定終止妊娠。
個案三
第三個個案在22及23週的結構檢查中發現大腦中線處、胼胝體後方、第三腦室後方、internal cerebral vein 上方,有一 cystic space,懷疑為 cavum veli interpositi (CVI) 或 interhemispheric cyst。同時,測得的胼胝體長度在低標附近 (圖6),於是23週時安排了胎兒磁振造影檢查,並於29週時做了第二次胎兒磁振造影追蹤,兩次磁振造影後,總結發現為:胼胝體的 distal splenium 發育不良,屬 dysgensis of corpus callosum, 並且在 distal interhemispheric space 有一個 cyst (圖7)。
此次也再次回顧了關於CVI的文獻 (參考文獻1-3),約有半數的胎兒在14-17週時會見到CVI,而多數在第二孕期時會自行消失。 Isolated CVI 沒有合併其他異常的胎兒,約有 92%的個案,其 CVI 小於 7.1mm。所以臨床上可以 7mm 當做臨界值,若中期看到 CVI,但小於 7mm,預後應該良好。
圖6:(個案三)右上角紅色箭頭處見有internal cerebral vein在病灶之下,故懷疑為CVI 或 interhemispheric cyst(台兒診所提供)
圖7:(個案三)磁振造影下,相較於正常胎兒 (右下圖) 而言,此個案 (右上圖) 的corpus collusum的尾部沒有覆蓋到QP (quadrigeminal plate),並且corpus callosum 尾部, fornix 和 internal cerebral vein (ICV) 之間,多了一個cystic space(北榮放射線部提供)
經多學科會議諮詢後,家長決定繼續妊娠,並預計於產後會診小兒神經科醫師。
參考文獻:
1.Moradi, B., Rahmani, M., Kia, K., Kazemi, M. A., & Tahmasebpour, A. R. (2019). Cavum velum interpositum cysts in normal and anomalous fetuses in secon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Comparison of its size and prevalence. Taiwanese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58(6), 814–819. https://doi.org/10.1016/j.tjog.2019.09.016
2.Chen, C. Y., Chen, F. H., Lee, C. C., Lee, K. W., & Hsiao, H. S. (1998).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vum velum interpositum. AJNR.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19(9), 1631–1635.
3. Birnbaum, R., Barzilay, R., Brusilov, M., Wolman, I., & Malinger, G. (2021). Normal cavum veli interpositi at 14-17 gestational weeks: three-dimensional and Doppler transvaginal neurosonographic study.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58(1), 19–25. https://doi.org/10.1002/uog.22176
- Share This:
2023/04/25
2023年3-4月-3/5:【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拯救胎兒計劃芻議
原始文章:http://tychangmd.blogspot.com/2023/03/blog-post.html
有些異常,在出生後沒有治癒的可能,且可能造成個人、家庭、和社會沉重的負擔,家長可能因此選擇中止妊娠,例如重大染色體異常、無腦兒、開放型神經管缺損等;有些異常,在出生前經由適當的胎兒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的機率,並改善其預後,例如乳糜胸、雙胞胎輸血症候群、胎兒母體輸血症等;有些異常,雖然目前沒有胎兒治療的可能,但經由正確的胎兒診斷和充份的諮詢,可以為胎兒和家長預先做好周全的準備和轉介,減少出生後的慌亂和不安,例如唇顎裂、全肺靜脈回流異常、主動脈弓狹窄等。有些異常,可能是暫時的現象,也可能是現今技術尚待突破的盲點,需要醫界動員社會各界力量一齊投入研究,把先行者的發現,進一步落實成臨床共識和標準作業流程,才能幫助更多的胎兒和家庭,例如頸部透明帶增厚、子癲前症的篩檢與預防、胎兒鑲嵌型染色體異常等。
- Share This:
2023年3-4月-5/5:【藍中基醫師與我(六)】
文/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陳持平教授
想當年我來馬偕婦產科當R1才三個月,就發現自己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於是萌生退意,想要另謀出路。我母親知道此事後,憂心忡忡,那有半途而廢的道理?於是她趁著過年的時候,帶著我去藍大夫家拜年,順便探個原委。沒想到藍大夫四兩撥千金,直讚嘆我表現不錯,希望我忍一忍,在馬偕婦產科學習就像登山一樣,凡事起頭難,過了難關,就會漸入佳境,最後登峰造極。我母親聽後著實放心不少,也就點頭稱謝,請主任多多教導。初次到藍大夫家,進了大門入了院子後,還要從樓下爬兩層樓的樓梯上去,我邊爬樓梯邊想:「藍大夫實在有夠辛苦,每天都要上上下下走這個陡峭的樓梯去產房接生,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風雨無阻。」
- Shar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