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兒診所 王若婷放射師
本篇文章為2022年9月24日第55次『慘』科OB的的議題延伸。
這次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腦室周邊偽囊腫(periventricular pseudocysts)的文獻回顧及個案分享。文獻上將 PVPC分為兩類,一類是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又名coarctation cyst 及connatal cyst,另一類為室管膜下囊腫(subependymal cyst)。以下就各自的成因、位置、發生率及預後分別做探討。
單側或雙側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的發生率在大多數研究報告的發生率低於 1%。其位置位於側腦室前角向外延伸並在蒙羅氏孔的前方。發生的原因在文獻上呈現為側腦室前角在發育過程中,因腦室壁的貼合導致窄縮的情形發生,而形成側腦室前角不對稱或單側或雙側的前角囊腫。在組織學上,沒有炎症或神經膠質增生的證據與窄縮有關,這表明其本質上是發育性的。因此當其單獨發生時,據信為良性的並且與正常的神經發育結果相關。文獻統計當在新生兒中發現時,通常會在 2 到 11 個月大時消失。
室管膜下囊腫(subependymal cyst)的發生率佔所有新生兒的 0.5% 至 5%,在早產兒中更為常見,而子宮內的發生率尚不清楚,因文獻中描述較少。其位置分佈於鄰近腦室的分化細胞也就是生長胚質(subependymal germinal matrix)處,大部分位於尾狀核與丘腦交界處(caudothalamic groove),少部分與顳角(temporal horn)或枕角相鄰或出現在神經節隆起(ganglionic eminences)的區域。依照發生的原因可以分為兩種,其一為先天性的,由於殘餘生長胚質(germinal matrix)的退化,在生長胚質及室管膜(ependyma)之間形成無細胞區域,並隨著胎兒的生長而變成囊性;其二為生長胚質裂解性(germinolytic)。
什麼是生長胚質裂解性? 生長胚質 (germinal matrix)在胎兒腦部是一個暫時性的構造,是一個由密集的血管和神經幹細胞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NSPCs))組成的精細網絡,從此處產生皮質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在妊娠初期,生長胚質環繞鄰近於腦室系統的室管膜內層,在妊娠第三個月後,圍繞在第三腦室的生長胚質先退化,然後是側腦室的顳角、枕角和三角區。到妊娠 24 週時,生長胚質主要分佈於尾狀核的頭部,少部分存在於尾狀核的體部,此位置之生長胚質又稱為神經節隆起(ganglionic eminences),神經節隆起會產生一系列不同類型之中間神經元,並且呈現逐步切向(tangential)遷移到大腦皮層及基底核。到妊娠 32 週時,很少會看到生長胚質處的出血,因為隨著細胞遷移到大腦皮層,生長胚質逐漸退化,一直持續到妊娠 40 週,未成熟的血管網逐漸被重塑形成成人血管模式。因此,由於生長胚質內的血管脆弱,支撐組織不多,容易因為諸如缺血、炎症或出血等原因,致使未分化的生長胚質細胞產生裂解反應,隨著時間形成囊性結構,此即為生長胚質裂解性(germinolytic)的室管膜下囊腫。
在文獻統計上,約 50% 的病例中發現單純性室管膜下囊腫是單獨發生,未合併有其他異常,通常出現尾狀核與丘腦交界處(caudothalamic groove),且9成以上在出生後 1 至 12 個月內自發性消退,並且在沒有巨細胞病毒感染的情況下,預計會出現正常的神經發展。然而,因室管膜下囊腫與感染合併出現的機率高達35%,尤其出現於非典型位置,如顳角或枕角處,需進一步查驗是
否有感染的情形。另外,少部分的個案與染色體、基因異常相關,如DEL q 6 和 Del q 4,它們會損害神經元遷移,致使病灶發生;或者是與代謝性疾病相關,如戊二酸血症第一型(Glutaric aciduria type I)等等,因此,可根據相關異常的存在,安排進一步遺傳諮詢及檢驗。
近期也有文獻呈現在神經節隆起處的空洞化(cavitations of ganglionic eminence)病例:病灶經常為雙側對稱,呈現倒C形,並常合併有腦部溝迴發育延遲的情形,而且,在胎兒核磁共振影像T1 加權圖像上未見有高信號,據信為腦部發育上的異常。然而,詳細的病理生理學尚未被釐清,神經節隆起異常的遺傳基礎尚未確定,但文獻上,病例的家族復發支持此疾病有其遺傳背景的假設。
在此分享台兒診所的三個案例:
個案一:
23週1天來診,大小結構無異常發現,除雙側側腦室前角發現有疑似囊性構造,懷疑為腦室周邊偽囊腫 periventricular pseudocysts (PVPC)的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connatal cyst)(圖一)。後續,產婦因產程遲滯於40週剖腹產,寶寶出生體重為3640公克,最後一次追蹤為一個月大,無異常發現。
個案二:
22週3天來診,大小結構無異常發現,除雙側側腦室邊緣性擴大。後續孕婦於24週執行TORCH的篩檢,無異常發現。之後在24週3天來診追蹤時,發現雙側側腦室前角發現有疑似囊性構造(圖二)。後續在25週1天時執行胎兒核磁共振檢查,疑雙側側腦室前角周邊偽囊腫(periventricular pseudocysts)(圖三)。之後在28週3天來診追蹤,雙側側腦室前角周邊偽囊腫較上次更為明顯,並且從位置看,疑似為雙側前角囊腫(圖四)。產婦於39週生產,寶寶出生體重為2660公克,於3個月9天大執行腦部超音波檢查,發現雙側側腦室輕微擴大及雙側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s),安排小兒神經科門診追蹤。
(圖二)個案二:24週3天之胎兒腦部雙側側腦室前角發現有疑似囊性構造(紅色箭頭)。(台兒診所提供)
個案三:
孕婦第一胎,於21週6天來診,已執行過羊膜穿刺檢查,染色體及基因晶片無異常發現,當天超音波影像上發現雙側側腦室邊緣性擴大(右:10.8mm,左:11.4mm),且在雙側側腦室前角周邊,尾狀核位置處發現有囊性病灶(圖五)。在22週1天時執行胎兒核磁共振檢查,影像顯示雙側側腦室擴大(右:12mm,左:12mm),在基底核處有對稱性的病灶,且T1 加權圖像上未見有高信號,以及側腦溝(sylvian fissure)較同週數表淺(圖六),疑神經節隆起處空洞化(cavitation of ganglionic eminence)。經多學科會議的專家諮詢後,孕婦及其先生決定終止妊娠。
孕婦第二胎為雙胞胎妊娠,已執行過羊膜穿刺檢查,染色體及基因晶片無異常發現。於22週2天時在超音波影像上發現其中一個胎兒雙側側腦室邊緣性擴大(右:11.5mm,左:11.9mm),於是在22週3天時執行TORCH檢測,無異常發現。在26週3天返診追蹤,超音波影像顯示雙側側腦室擴大(右:14.6mm,左:12.5mm),在基底核位置發現多個囊性病灶(圖七),以及腦部溝迴發育較預期表淺。在27週1天時執行胎兒核磁共振檢查,影像顯示雙側側腦室重度擴大,雙側側腦室周邊有室管膜下囊腫,位於雙側尾狀核與丘腦交界處、尾狀核和顳角處(圖八),且腦部溝迴發育延遲約三週。在28週2天返診追蹤,超音波影像顯示囊性病灶更為明顯(圖九)。經多學科會議的專家諮詢後,孕婦及其先生決定選擇性終止妊娠。
總結來說,當我們在超音波下經腦室平面發現腦室周邊疑似有囊性結構時,應進一步取得胎兒腦部冠狀切面(coronal view)及旁矢狀切面(parasaggital view),以進一步確認病灶之有無及相對位置。如果是單獨發生的前角囊腫(frontal horn cyst),據信為良性的並且與正常的神經發育結果相關。如果是室管膜下囊腫(subependymal cyst),因其與感染合併出現的機率高,尤其出現於非典型位置,如顳角或枕角處,需進一步查驗是否有感染;而少部分的個案與染色體、基因異常及代謝性疾病相關,可根據相關異常的存在,進一步安排胎兒核磁共振影像、遺傳諮詢等檢查。
參考資料
-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April 2020, 41 (4) 566-572. DOI: https://doi.org/10.3174/ajnr.A6456
- Brain Dev. 2006 Aug; 28(7): 426–430. doi: 10.1016/j.braindev.2006.01.002
- Fundamental and Advanced Fetal Imaging: Ultrasound and MRI, ISBN: 978-1451175837
- Diagnostic Ultrasound, Fifth Edition, Carol M. Rumack,Amanda K. Auckland, Elsevier 2018
- Righini A, Frassoni C, Inverardi F, Parazzini C, Mei D, Doneda C, Re TJ, Zucca I, Guerrini R, Spreafico R, Triulzi F. Bilateral cavitations of ganglionic eminence: a fetal MR imaging sign of halted brain development.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3; 34: 1841 – 1845.
- Righini A, Cesaretti C, Conte G, Parazzini C, Frassoni C, Bulfamante G, Avagliano L, Inverardi F, Izzo G, Rustico M. Expanding the spectrum of human ganglionic eminence region anomalies on fet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uroradiology 2016; 58: 293 –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