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 林永傑醫師
赤匠是「赤子之匠」,有著日本的「匠人精神」的新生兒科醫師,分享照顧的重要經歷。本期I寶「僮僮」是存活在邊緣週數出生的早產兒,妊娠23週出生的她,從出生即一波多折,且其纖弱的肺部發生了廣泛的氣腫(Emphysema)。所幸醫療團隊在定期更換氣管內管的時候,多給了一點時間讓她自己呼吸,而她自己也努力為自己呼吸,改善氣腫而扭轉了人生。
「僮僮」的早產原因,來自母親的子宮感染;不到6個月週數,加上需要照顧各方面的器官,尤是是肺部,對醫療團隊來說是個艱鉅的挑戰。出生後不久,僮僮兩邊的肺就如兩片白玻璃,除了需要高級的高頻呼吸器的正壓呼吸支持外,配合使用的氧氣濃度更是百分百。因為出生前的病史是子宮內感染,團隊考慮了胎兒炎症反應綜合症(fetal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的診斷後,不得不在很早期就啟用類固醇的療程。在使用類固醇後,僮僮的氧氣需求度有些許的改善;然而,纖弱的肺部,卻惡化成千瘡百孔的蜂窩狀的壓花玻璃,令人惊目驚心。破爛不堪的影像,臨床稱為氣腫(Emphysema)。
發生氣腫的肺部,是非常困難照顧的。在前期曾提到的翁教授教我們「氣腫部份的肺泡,因為彈性變弱,過度的擴大而失去了功能;而正常的肺泡,因為彈性較強,空氣是進不去的,慢慢地就變成塌陷,也無法交換氣體至血液中。」如果單邊的肺發生了氣腫,可以想辦法進行另一個肺的通氣,讓氣腫的肺葉休息。但廣泛性的氣腫,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使用正壓呼吸器,讓全肺休息,但這是相當困難的抉擇。氣腫的肺,起因來自病況而使用的正壓呼吸器;而氣腫本身,卻會造成更高的呼吸器設定,進入惡性的循環。治療的方法是減少正壓呼吸器,但如何打破僵局?
僮僮滿月時,醫療團隊有了一個冒險的想法:「因為單位的常規會為插管的早產兒定期更換新的氣管內管,利用這個時機,在移除舊的氣管內管後,暫時讓僮僮用的鼻導管持續間歇正壓呼吸(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IPPV),儘量靠僮僮自己的生理的負壓呼吸 (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看看;若僮僮撐不住了,再放置新的氣管內管。」希望看看這樣氣腫能不能得到短暫的改善。僮僮的父親,是位禮儀社的老闆,他看盡了生離死別,因此有了達觀的人生觀,也對醫療團隊的想法相當的信任,願意一起為僮僮努力。
沒想到,奇蹟竟發生了!呼吸器的設定與氧氣濃度都沒改變下,僮僮在NIPPV的支持與眾人的加油聲中,很努力的自己撐過第一個日子。隨後的日子裡,呼吸器的設定與氧氣,竟慢慢地下調了。最後,僮僮不曾再接受插管,靠著母親營養的母乳,如期地長大,脫離呼吸器且順利出院。
最後附上照片,僮僮的治癒過程,就與春天相遇滿開的櫻花一樣,在恰當的時間拔除氣管內管,這都需依賴新生兒醫師團隊的經驗與運氣。錯過了就需要很漫長的等待,但櫻花會再開,人生卻不會再重來,也謝謝僮僮為自己的每一次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