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兒診所 胡溱放射師
![]() |
(圖一)22週影像顯示右側小腦半球的邊界有一高回音病灶,疑似局部小腦出血(台兒診所提供) |
胎兒小腦出血(Cerebellar hemorrhage)於目前臨床仍是一大挑戰,許多不同及未知的潛在病因以及預後的不確定性,讓產前諮詢更為困難。
以下分享一則胎兒發生小腦出血cerebellar hemorrhage的臨床案例,呈現其影像學發現、診斷過程及追蹤結果。
此個案於妊娠22週中期結構篩檢時於右側小腦半球發現一高回音病灶(圖一),疑似為局部小腦出血。於檢查隔日進行 TORCH 篩檢,未發現感染證據,後續個案回報於中期結構篩檢前兩週感染COVID-19。個案於23週接受胎兒磁振造影檢查,影像顯示於右側小腦半球出現約4mm大病灶合併同側小腦半球後側表面及小腦蚓部下半部表面T2 加權影像的低訊號變化(圖二),前述影像學發現疑似亞急性小腦出血,建議後續超音波影像追蹤。
後續個案於24週及30週返診台兒診所追蹤,超音波影像可見該病灶逐漸縮小並於30週不可見(圖三),其餘腦部結構發育皆符合週數。出生後安排新生兒腦部超音波及最近一次追蹤為嬰兒 3 個多月大,皆無異常發現。
![]() |
(圖二)23週磁振造影影像顯示該病灶應為亞急性出血病灶(榮科醫學影像中心提供) |
![]() |
(圖三)24週(左)超音波醒像仍可見高回音病灶但明顯較小,30週(右)高回音病灶已消失(台兒診所提供) |
目前大多數產前小腦出血的病因仍有許多未知,可能與諸多原因相關。單就感染方面,不只是TORCH,過去研究指出Parvovirus也可能引起;其他包含創傷、缺氧、胎兒或母體凝血功能異常、免疫疾病及胎盤或胎兒動脈血栓形成也都可能導致繼發性小腦出血性梗塞,另外母體本身為敗血症狀態時也可能引起胎兒腦部出血。
而近幾年盛行的COVID-19,也開始有研究指出其與小腦出血之相關性。根據2023年文獻指出COVID-19盛行期間(2020/72022/4),相較於過去(1999/92019/12),胎兒腦出血的比例較高,且這些證實有出血的組織皆出自於曾經感染COVID-19之個案。而研究團隊亦在這些腦組織中發現COVID-19的刺突蛋白,尤其在choroid plexus中含量最高。
另外,此篇研究也指出這些腦出血的狀況大多都是在第一孕期晚期及第二孕期初期被發現,認為胎兒腦組織對於Covid 19的感染在懷孕較早期是比較敏感、比較容易受影響的。
胎兒小腦出血的原因不計其數,此個案提醒了我們COVID-19感染亦可能為其中原因之一。若小腦出血病灶屬局部性、無持續擴大或合併其他結構異常,可預期其預後相對樂觀。近幾年研究顯示,小腦除了運動、協調性等以外,更與社交、專注力等有相關性,建議出生後安排腦部超音波等相關檢查並定期進行發展評估,以利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療育。
參考文獻:
- Massimo M, Barelli C, Moreno C, Collesi C, Holloway RK, Crespo B, Zentilin L, Williams A, Miron VE, Giacca M, Long KR. Haemorrhage of human foetal cortex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infection. Brain. 2023 Mar 1;146(3):1175-1185. doi: 10.1093/brain/awac372. PMID: 36642091; PMCID: PMC9976976.
- Hayashi M, Poretti A, Gorra M, Farzin A, Graham EM, Huisman TA, Northington FJ. Prenatal cerebellar hemorrhage: fetal and postnatal neuroimaging findings and postnatal outcome. Pediatr Neurol. 2015 May;52(5):529-34. doi: 10.1016/j.pediatrneurol.2015.01.011. Epub 2015 Jan 29. PMID: 2572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