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兒診所 王若婷放射師
胎兒顱內出血是一種少見但潛在影響深遠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其嚴重程度與長期神經預後密切相關。本文闡述一例妊娠 30 週的胎兒顱內出血病例,病程中合併腦室內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VH)與蜘蛛膜下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經完整影像檢查與跨專科會診後,家屬最終選擇終止妊娠。本文將病例經過與相關文獻重點整理如下。
患者為初產婦,於 30 週 3 天例行產檢超音波時發現雙側側腦室(左:10.9 mm,右:11.9 mm)及第三腦室擴大。Sylvian cistern 內可見高回音物質,腦室壁呈現高回音邊界(圖一)。進一步執行經陰道高解析神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右側腦室內有異質性無血流團塊,左側側腦室前角旁有一 17.0 × 5.5 mm 囊性病灶,透明隔腔內亦見異質性回音性不均之病灶,並伴小腦蚓部鄰近囊腫(圖二)。
![]() |
(圖二)妊娠30週經陰道超音波影像,冠狀切面及旁矢狀切面顯示右側腦室內有異質性無血流團塊,左側側腦室前角旁有一囊性病灶,正中矢狀切面顯示透明隔腔內有異質性回音性不均之病灶及小腦蚓部鄰近囊腫。(榮科醫學影像中心提供) |
為進一步鑑別診斷,胎兒於 30 週 4 天接受磁振造影檢查,顯示左額葉腦室周邊局部病灶損傷、右側脈絡叢血腫、雙側腦室壁含鐵血黃素(Hemosiderin)沉積、雙側大腦及小腦表面薄層蜘蛛膜下出血,並可見左顳葉前極與後顱窩多發分葉狀囊腫,以及雙側腦室與第三腦室擴張(圖三)。影像綜合判斷為腦室內出血、蜘蛛膜下出血合併導水管狹窄,以及局部性腦損傷。經多學科會議,家屬決定終止妊娠。
![]() |
(圖三)妊娠30週4天胎兒核磁共振影像顯示左額葉腦室周邊局部損傷、右側脈絡叢血腫、雙側腦室壁含鐵血黃素沉積、雙側大腦及小腦表面蜘蛛膜下出血,並可見左顳葉前極與後顱窩多發分葉狀囊腫,以及雙側腦室與第三腦室擴張。(榮科醫學影像中心提供) |
根據文獻1,胎兒腦室內出血可分為四級:第一級為局限於室管膜下基質出血(Germinal matrix hemorrhage, GMH);第二級為血液進入腦室但無腦室擴張;第三級則伴隨腦室擴張(post-hemorrhagic ventricular dilatation, PHVD),約半數出生後需置放分流管;第四級即腦室周邊出血性梗塞(Periventricular hemorrhagic infarction, PHI),預後最差。綜合分析顯示,PHI 會提高死亡率(勝算比 4.3)、運動障礙(勝算比 103.2)、癲癇(勝算比 6.46)及發展遲緩(勝算比 8.55)的風險,然而各研究間的差異性大,反映了對於預後推測的不確定性。
出血後腦室擴張的形成涉及多重病理機轉,包括血塊與纖維組織造成物理阻塞、補體活化引發神經發炎、室管膜(ependymal cell)損傷導致腦脊髓液吸收障礙,以及血液分解產物對室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的毒性作用。影像上常見脈絡叢增厚且形態不規則、室管膜結節狀高回音、腦室壁高回音,以及進展性的腦室擴張。
PHI 的影像演變具有特徵性:急性期為單側扇形高回音病灶,一至兩個月後壞死組織吸收形成腦室旁囊腫;若發生於 26 週前,囊壁多光滑無回音,而 26 週後則因膠質增生呈現高回音。其病灶多為單側、不對稱且持續存在,可與腦室周邊白質軟化症(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區分。
本病例提醒臨床醫師,對疑似胎兒顱內出血個案,應結合高解析超音波與 MRI 以獲得全面性資訊,並及早進行跨專科會診,以協助家屬在充分知情下做出醫療決策。雖然文獻可提供預後參考,但個別病例仍存在相當不確定性,須謹慎溝通並持續追蹤研究,以提升未來的預測與諮詢精確度。
參考文獻:
- MARY J DUNBAR, KRISTINE WOODWARD, LARA M LEIJSER, ADAM KIRTON Antenatal diagnosis of fetal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OI: 10.1111/dmcn.1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