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兒診所小兒心臟科/池宛玲醫師
2017/10
接續台兒通訊2017年5月刊“胎兒心律不整”的主題,本期要開始介紹胎兒心律不整的分類及評估重點。
在深入探討各種心律異常之前,先複習一下何謂正常的胎兒心跳。胎兒心臟立體構造及傳導系統分別在妊娠12週及16週時發育完成,此後胎兒心跳速率平均為每分鐘110~150下。正常情況下,主宰心臟跳動的是右心房的竇房結 (SA node) ,電氣訊號由此發出後,傳到房室結 (AV node) 、希氏徑(His Bundle),電刺激沿上述路徑由心房傳到心室,引起心臟的收縮。當此特殊的心臟電氣傳導系統出現問題,就是所謂的心律不整。
一般心律不整的分類是依照心電圖特徵做區分,而目前胎兒心電圖尚在研發階段,胎兒心律評估仍以超音波為主流,大致可分為三大類:1. 心律不規則(Irregular cardiac rhythm)、2. 快速心律不整(Tachyarrhythmia)、3. 慢速心律不整(Bradyarrhythmia),下面將依序介紹。
心律不規則(Irregular cardiac rhythm)最為常見,起因可能是心房早期收縮(Premature atrial contractions, PACs)或心室早期收縮(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其中PACs佔多數; 如圖一,以m-mode觀察心房及心室活動,箭頭處為PAC,星號處為PAC引發的心室收縮。心房早期收縮常在第二孕期晚期出現,大部份預後良好,但其中約1%會合併先天性心臟病,0.5~1%會在往後孕程中發展為維持續性心搏過速,因此需要持續追蹤,若檢查時發現PAC很頻繁,甚至與正常的心跳1:1交替出現(bigeminy),則進展為心室上心搏過速的機率較高; 如圖二,左為m-mode,右為臍動脈pulsed doppler影像,可見到PAC使心室填充時間變短,故當次心跳的心輸出量較小。另外,並非每個PACs都會伴隨後續的心室收縮,若PAC傳至房室節時,房室節仍在不反應期,訊號便在此終止,不會傳至心室,稱作blocked PACs (如圖三),此時,平均心室收縮速率會變慢。值得注意的是,PAC出現時,同樣會使竇房節被去極化,因此下一個sinus beat 會更晚才出現,就好比竇房節原本的節奏被這天外飛來一筆的PAC“reset”一樣,如圖一、三,這個現象可以用來與心室早期收縮(PVC)區別。
圖(一) |
圖(二) |
圖(三) |
圖(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