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
發起人:台兒張東曜醫師、長庚張嘉獻醫師
台灣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1.5,與唐氏症的發生率相若。如果能於出生後滿三個月內及早檢出並接受治療(如穿吊帶),90%的患者不需要手術即可痊癒。如果錯過黃金的篩檢和治療時機,則可能必須接受較複雜的手術,並可能終生跛行。
根據美國超音波醫學會的建議,因新生兒髖關節較為鬆弛,除明顯脫臼或不穩定,髖關節超音波宜在出生滿三週至四週後施行,以避免過度診斷。台灣髖關節發育不良篩檢與品管系統建立於2015年,目前累積有6000筆以上的篩檢資料。根據台灣本土資料的分析顯示,滿月時是新生兒髖關節超音波篩檢的最佳時機。
因此,我們主張本土的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篩檢模式,應由小兒骨科醫師領導,以三級自費篩檢的方式全面推廣,即第一級嬰兒室髖關節理學檢查、第二級滿月時髖關節超音波篩檢、和第三級滿三個月時小兒骨科醫師追蹤門診,並由小兒骨科醫師追蹤、確診、治療、和結案。
準此,我們邀請所有照顧新生兒的小兒科醫師和護理人員參加我們新開發的『DDH篩檢尖兵』第一級篩檢認證課程(HSVP-1),一起認識DDH並學會理學檢查的方法,以提高第一線照護人員對DDH的敏感度,並知道在遇有疑似個案時,如何善用本系統提供的協助。
本第一級篩檢認證課程密集授課,亦提供合格證明給通過考試的學員,以彰顯學員的用心,讓新生兒家長更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