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醫師 林永傑
翻拍嬰兒病房外的照片,這是日本最早期的保溫箱,是1953年時名市大六鹿鶴雄教授製作,可見名市大在日本新生兒的照顧方面,很早就發跡了。長久以來,日本是新生兒照顧品質最好的國家,因為日本是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每個國民在受胎時,就成為國家的責任之一;這樣的精神,非一般功利見勝的資本主義國家可以追求的。雖然,他們的出生率,是世界上有名的低,但嬰兒死亡率,幾乎只有千分之1.7左右。身為一個婦幼學門的醫療人員,日本自然成為我進修的選擇。
這是我第二次,來日本長期停留。距離第一次來,已是五年了。
上一次選擇了日本最大的NICU埼玉醫學中心,目標是學習日本在邊緣存活率的早產兒的照顧方法。藉由三個月臨床的觀察,努力廣結日本的醫護人脈,後來也送了一位單位中的護理師來深度學習。幾年轉型下來,22週與23週等早產兒的成功存活率,已經顯著地上升。在2019年,單位照顧的23週寶寶,數目不但多,且存活人數也近9成;22週的寶寶,也有5成的成功率。
但這次目標鎖定在深度地進行研究,再以部份的時間投入臨床觀察。因緣際會下,我選擇了向名古屋市立大學(名市大)的岩田歐介老師學習。因為岩田老師,對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資訊與訊號系統相當的投入,另外加上我的單位過去幾年,資訊化轉型,累積了大量的數據,需要潛心研究。因此我相信,除了花時間努力看病人,技術好,再以資訊系統輔助,一定可以讓台灣的新生兒照顧,更上層樓;尤其台灣資訊產業發達但兒科人力少,往這個方向走,一定是正確的。名市大有別於名古屋大學,雖然名市大學校規模稍小,但負責支援協助的院所相當多家,且名市大在新生兒的照顧,久有盛名,尤其是新生兒的感染和新生兒腦傷低溫治療。
我不追日劇,但這一陣子,有看了幾集Doctor X的英雄式日劇;但實際上,日本的新生兒的照顧,不是靠英雄式的個人,而是靠軍團式的接力。病人就是單位的,單位需要負起所有的成敗責任,所有的照顧,不分白天或是夜間、平日或是假日。病人不是屬於個人的(除了病歷的書寫),而重大決策在是透過討論後進行。我也目睹了集體行動的威力,有一個重症的早產兒在夜間出生時,所有的主治醫師都現身在產房之中,然後一群人一起忙碌了四小時後才解散,就是為了一個孩子,後來這孩子診斷是Trisomy 18,大家還是很努力的救治他,而且後來準備出院。
Trisomy 18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救治的個案之一,但全日本還是很努力照顧他們,只為了一個精神就是「所有人都是他們的國民」。我常常想,日本的醫療是不是已達「禮記・禮運」說的那樣的境界「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對我的研修,一直是很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