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兒診所 温姿敏放射師
Role of Ultrasound in Congenital Infection(講者:台兒診所 葛萱放射師)
此篇為ISUOG於2020年發表之於先天性感染的超音波角色一文的讀後分享。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相當常見,佔活產新生兒的0.2-2.2%,其中有10-15%的感染新生兒才有症狀,初次感染的垂直感染率較高約30-40%,另外,因為隨著週數胎盤的血管系統發展得更完整,使得病原體更容易到達胎兒體內,但嚴重程度越晚期則越低。超音波影像主要是腦部異常的發現,例如枕大池徑擴大(mega cisterna magna)、腦室擴大(ventriculomegaly)、顱內鈣化(intracranial calcifications)、平腦室(lissencephaly)、腦室內沾黏 (intraventricular adhesions)、腦室週邊囊腫(periventricular cyst)等等,腦部之外的胎兒結構異常可能有脾臟腫大、心臟擴大、心包膜積水、腹水,胎盤也可能過大或鈣化,羊水量也可能過多或過少。如果胎兒無症狀,則維持二至四週的超音波追蹤;若有輕度至中度的症狀,可考慮使用藥物valaciclovir治療;若為重度症狀,則可選擇中止妊娠。
弓漿蟲(toxoplasma)的感染源多來自小貓及生食,母體的感染率為0.2-0.5%,其中有2/3的初次感染是無症狀的,垂直感染率會隨週數增加,嚴重程度越晚期則越低。超音波影像主要亦是腦部的異常,例如側腦室擴大及腦室週邊回音性增加、顱內出血、顱內鈣化、小頭症(microcephaly)等等,腦部之外可能有肝脾腫大(hepatosplenomegaly)、胎兒過小或胎兒水腫。確認母體有感染的話,可以使用螺旋霉素(spiramycin)降低垂直感染率,若胎兒確認感染,亦可以使用螺旋霉素一週,接著再使用其他藥物pyrimethamine、sulfadization、folinic acid共同治療。
Parvovirus B19發生率為胎兒的1-2%,大部份孕婦在孩童時期就已感染而生成抗體,Parvovirus B19會抑制紅血球的再生,進而影響造血功能,恐造成肝炎(hepatitis)、低白蛋白血底(hypoalbuminemia)、心肌炎(myocarditis),超音波影像可能會看到肝脾腫大、心臟擴大、胎兒水腫等等。另外,中大腦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的收縮期最高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可用來評估胎兒貧血,若為輕度貧血,即為超音波影像沒有特別表現,則預後較好;若為中度至重度貧血,即超音波影像下有胎兒腹水、心臟擴大、水腫、MCA的PSV較高等等,則可考慮進行子宮內胎兒輸血的治療。
德國麻疹(rubella)因為疫苗相當普及,絕大部份的孕婦皆為免疫,早期的垂直感染率高達97%,但隨著週數增加,感染率反而會降低,嚴重程度越晚期亦越低;因此妊娠12週以內的感染率最高且嚴重程度也最高,可考慮直接中止妊娠,不需要做侵入性檢查。超音波影像可能有先天性白內障(congenital cataract)、小眼畸形(microphthalmia),其餘還可能有心臟、聽力、學習障礙等症狀。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亦因為疫苗相當普及,絕大部份的孕婦皆為免疫,垂直感染率會隨週數增加,但到了妊娠20-36週反而沒有風險,超過36週後的感染率才升高,主要是因為胎兒破水、經過產道等原因。若胎兒發展為先天性水痘症候群(congenital varicella syndrome),超音波影像的表現會是多重異常,大宗為中樞神經系統、眼睛、骨骼等異常,還可能有些臟器的鈣化、胎兒生長遲滯、胎兒水腫、羊水過多、胎盤異常等等。
茲卡病毒(ZIKA virus)主要是經由埃及斑蚊叮咬傳播,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主要藉由性行為,80%的感染沒有症狀。有感染茲卡病毒的胎兒,超音波影像的表現主要為小頭症,若排除茲卡病毒的感染,則要再考慮其他的子宮內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弓漿蟲、德國麻疹。目前茲卡病毒的感染與妊娠週數是否相關仍為未知。
總結,關於子宮內胎兒感染的議題,若要診斷母體是否感染,可藉由IgG及IgM的抗體測試,若兩者皆呈陽性,則可以加驗IgG avidity(親和力),親和力越高則表示為越久之前的感染;要診斷胎兒是否感染則須抽羊水檢驗,抽羊水的時間點必須在母體感染後的六至八週,且胎兒的尿路系統須滿妊娠20週才比較完整被建立,才會有較高度的準確性。先天性感染的機率其實不高,經由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的機率約莫30-60%,又胎兒感染後不一定有症狀,故除了產前的超音波監測之外,出生後的聽力、視力、腦部發展皆必須持續追蹤到一歲。
Equivocal Appearance of Upper Jaw - Three Case Reports(講者:台兒診所 温姿敏放射師)
介紹三例台兒診所有關上齒槽異常的個案報告:
個案一、妊娠22週胎兒,上齒槽弓較窄,且上排門牙的齒槽只有單一個(圖一)。25週安排胎兒核磁共振確診為單一門牙(solitary median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SMMCI),沒有明顯的鼻道狹窄,但是家屬考慮到往後的不確定性,選擇中止妊娠。
個案二、妊娠23週胎兒,頭圍較小,Z-score為-2.67,上齒槽弓亦較窄,且上排門牙的齒槽只有單一個(圖二)。24週安排胎兒核磁共振確認為單一門牙,且腦容量較少為小頭症(microencephaly),另外還有眼距過窄(hypotelorism),以及先天性鼻梨狀孔狹窄(nasal pyriform aperture stenosis)或鼻中膈狹窄(mid-nasal stenosis)的發現,因此診斷為solitary median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syndrome (SMMCI syndrome)(圖三),家屬考慮到可能會影響智力,故亦選擇中止妊娠。
圖二、個案二──單一門牙。(台兒診所臨床案例 張東曜醫師提供)
圖三、個案二──左:眼距過窄、右:先天性鼻梨狀孔狹窄或鼻中膈狹窄。(台北榮民總醫院榮科醫學影像中心提供)
個案三、妊娠22週胎兒,上齒槽及下齒槽的齒槽嵴皆較薄,懷疑齒槽發育不全,從冠狀切面看鼻孔跟嘴唇,可能因為齒槽的不飽和,影像上看到的嘴唇也比較不飽滿(圖四),嘗試利用3D超音波重組上下齒槽的立體影像,也沒有辦法看到清楚的牙胚(圖五);24週安排胎兒核磁共振診斷是上齒槽及下齒槽的齒槽嵴發育不全(hypoplastic appearance of maxillary and mandibular alveolar ridge),雖然沒有明顯顱骨的異常,也沒有唇顎裂,不過不能排除缺牙症(hypodontia)的可能,建議安排進一步遺傳診斷。
圖四、個案三──上齒槽、下齒槽、嘴唇於妊娠23週、25週、27週、31週的超音波追蹤影像。(台兒診所臨床案例 張東曜醫師提供)
缺牙症定義是指缺少一顆或多顆牙。就恆牙而言,缺牙症是非常常見的,佔1.6-9.6%;但就乳牙而言,缺牙症是相當罕見的,佔0.5-0.9%。缺牙症可能有其餘異常合併的症候群,也可能只是單獨發生;若為症候群,通常與外胚層發育不良(ectodermal dysplasia)、鎖骨顱骨發育不良(cleidocraninal dysplasia)、顏面缺陷(orofacial clefting)有關;若是單獨發生,就缺牙本身的問題有:咀嚼困難、因為飲食上的限制而導致營養不良、語言上的問題、甚至是美觀上的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會進一步造成心理層面的影響,降低自信心。
但是,乳牙並不代表恆牙,也就是說,沒有乳牙的牙胚,不代表不會長出恆牙的牙胚,換而言之,有乳牙的牙胚,也不代表恆牙不會缺牙。人的成牙作用是在胚胎30-40天開始,上下顎骨的形成是在胚胎48-51天開始,大概第16週就可以觀察到乳牙牙胚,因此我們在篩檢胎兒結構時,除了檢查是否有唇顎裂之外,對於顎骨的形態可以有更進一步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