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 林永傑醫師
赤匠是「赤子之匠」,且照顧新生兒有著日本的「匠人精神」的意思。本期是G寶「小彤」曾經連續數日血氧只有70上下,小兒科醫師與呼吸治療師使用「翁教授單肺通氣法(One-lung ventilation)」順利救下小彤,之後也安然出院。
若是講到新生兒與早產兒的呼吸照顧,無論在台灣或是美國,大家都會想到台灣之光「翁仁田教授」,今年82歲的翁教授是一位世界頂級的的「赤子之匠」。每一年的10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兒童醫院都會舉辦 Jen-Tien Wung Respiratory Care of the Newborn。沒錯!這個課程就是以教授大名為命名的,目前已經舉辦到第32屆。這次有幸在國境開放後前往研習,這也是我第一次實地參與盛會(如文後照片-右一)。研習中,翁教授再次講授單肺通氣法,這也讓我想起了曾用翁教授教導的方法救下五年前的「小彤」。
翁教授在三十多歲時開始照顧早產兒,約在1970年代左右,翁教授以獨特的眼光利用構造簡單bubble CPAP (氣泡式持續正壓通氣),教授了多位醫師並救治了非常多、也非常小週數的早產兒。當時在教授巧手下,即使是23週500克的嬰兒也多半能夠出院。教授默默的做了十多年後,直到1987年因 Mary Ellen Avery 發表了美國幾間大學醫院的成果論文,其中哥倫比亞大學的成績卓著,也讓翁教授的技術與努力站上舞台。
回憶起五年前「小彤」的故事,出生體重700多克、出生後的前三週都還算順利,但因為開放性動脈導管一直沒有關閉,在第24天時發展成肺出血,肺出血讓整個肺都變白,血氧變得很糟,隨著呼吸器的級數調高,左肺又發生氣胸。在左胸放置管路引流後,左肺雖然重新擴張,但因右肺的順應性較好,呼吸器的壓力逐漸讓右肺發展過度擴張變肺氣腫(emphysema),而左肺卻變成完全肺塌陷(collapse)(如文後照片-左一)。肺氣腫與肺塌陷都是無法良好的進行氣體交換,在極高度的呼吸器設定下,血氧僅有60-70%。
策略上需封閉肺氣腫那邊,讓肺氣腫那邊休息,然後讓肺塌陷的那邊打開,而可行的方法就是進行「單肺通氣法」。當時的小彤只有700多克,在小小的氣道要進行這樣的處置很不容易。我們一群人重新閱讀翁教授的題目,在沙盤推演與合作下,把氣管內管放置到左肺(如文後照片-左二)。慢慢地,她的血氧便穩定在70-80%,三天後肺氣腫的肺就慢慢地恢復,而肺塌陷的肺就完全打開了。
小彤在這段很缺氧的時間內,血氧多半在70%上下飄動並持續數日,我們也在擔心這樣對她的腦部會有多大的影響。沒想到,她在幾次神經發展追蹤都相當的正常,且三歲時她的肺部發育,也與常人無異 (如文後照片-右二)。
小彤的故事除了讓我們了解早產兒無限的潛能,也因為翁教授的知識傳承,讓小彤這樣困難照顧的早產兒得以存活下來,而每一個特別的個案都是赤匠知心專欄的珍貴故事。
我與翁仁田教授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