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兒診所 温姿敏放射師
第一個部份由李佳恆放射師講述。在第二孕期正常的後顱窩(posterior fossa)影像中,我們該觀察到正常的小腦橫徑及型態、枕大池徑小於一公分、第四腦室及枕大池沒有交通(意即沒有開放性第四腦室);若枕大池徑擴大、小腦橫徑較小、或小腦的型態有異,皆視為異常情形,必須針對小腦蚓部(vermis)、橋腦(pons)、小腦天幕(tentorium)詳加評估,並注意是否有合併其他腦部異常及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的異常,進一步考慮是否安排MRI及染色體被抬高,則診斷較像Dandy-Walker malformation(DWM);若小腦天幕的位置正常,則必須觀察小腦及小腦蚓部的結構,藉以鑑別診斷Blake’s pouch cyst(BPC)、vermian agenesis/hypoplasia、arachnoid cyst、mega cisterna magna(MCM)。小腦蚓部的裂縫(fissure)大概到27週才會發育得比較完全;若要在20週後利用超音波初步評估,可以藉primary fissure與festigial point連成一線,上段為anterior lobe、下段為posterior lobe,大小約為一比一到一比二的比例。另外也可利用tegmento-vermian angle輔助評估,即為畫出小腦蚓部腹側以及橋腦後方中間的交角,小於18度為正常,大於45度較像DWM,介在18至45度則較像BPC或vermian hypoplasia。
但是很大的BPC可能會對小腦蚓部造成佔位效應(mass effect),使得tegmento-vermian angle較大,小腦天幕的遠端被提高,不過小腦天幕的近端部份不會被提高,所以可以用來跟DWM鑑別:較大的BPC小腦天幕只有局部被提高,而DWM的小腦天幕整個都會被提高。另外,DWM大多會合併水腦;BPC是因為Blake’s pouch沒有破掉,此囊腫與腦室系統之間相通,腦脊髓液無法順利流到蛛網膜下腔的話,也有可能會合併水腦出現。
第二個部份由夏敬淇放射師講述,分為小腦大小異常以及小腦型態異常;前者是指小腦橫徑較小,但有完整的小腦蚓部及小腦半球,可細分focally decreased及globally decreased。單側小腦發育不全(unilateral cerebellar hypoplasia)即為focally decreased,肇因為血管損傷,或是CMV infection、小腦分葉的問題、比較少見的基因異常;若為單獨發生,則染色體檢查不是必須的,而預後的評估不是基於小腦的整體大小,是要看小腦蚓部長得好與否。小腦發育不全(cerebellar hypoplasia)即為globally decreased,包含兩個部份:小腦發育不全及小腦橋腦發育不全;小腦發育不全可能為原發性的、非整倍體、代謝疾病、感染等造成,建議要做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karyotype and aCGH),且必須懷孕第六個月之後才能下這個診斷,因為小腦大量的神經母細胞增殖發育是在六個月之後才開始,有些小腦發育不全是因為小腦的顆粒層(granular layer)沒有發育好,而這個顆粒層是在妊娠25、26週才發育,也就是說,在這之前的小腦橫徑雖然正常,卻有可能在25、26週後因為顆粒層沒有發育好,造成小腦發育不全;至於橋腦異常的部份,若沒有合併其他異常,其實產前診斷是非常困難的,如有疑義可以利用MRI看橋腦曲(pontine flexure),若沒有這個彎曲的角度,則神經學的預後較差。
關於小腦本身型態異常,這邊介紹幾個疾病──「Chiari 2 malformation」為小腦部份往下脫疝經過枕骨大池(foramen magnum),所以超音波底下看不到枕大池,且小腦橫徑較小,小腦的型態為banana sign,常合併開放性脊柱裂(open type spinal dysraphism)。「Rhombencephalosynapsis」為小腦半球的齒狀核(dentate nuclei)融合,通常在冠狀切面下看得比較清楚,小腦型態不能呈現啞鈴型,且合併完全或部份的小腦蚓部發育不全;從矢狀切面可能會誤將融合的小腦半球以為是小腦蚓部,但Rhombencephalosynapsis是無法看到清楚的primary fissure及secondary fissure,以及vermis的回音性會較周圍的大腦半球組織為高。「Agenesis-dysgenesis of the vermis」則可以利用2019年D. Paladini在UOG發表的「Hindbrain morphometry and choroid plexus position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osterior fossa cystic malformations」來探討,裡頭提及可以利用超音波3D影像技術觀察第四腦室脈絡叢的位置,
正常位置應該在roof的上緣(superior lobe),而inferior vermian hypoplasia(IVH)及DWM的第四腦室脈絡叢在冠狀切面(coronal plane)下會位在roof的下緣外側,BPC則是在位在roof的上緣,藉此來鑑別診斷。
利用超音波雖然難以評估小腦蚓部的型態,不過可以嘗試在矢狀切面(sagittal plane)下量測小腦蚓部的高度(vermian height)來輔助,謝聰哲醫師分享20週左右的胎兒大概可以記個12mm為參考值,而李忠政醫師的經驗則是小腦蚓部的高度約為小腦橫徑的一半。希望大家在臨床工作的評估上都能更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