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大醫院婦產科 廖柔謙醫師
身為一名婦產科醫師,幫孕婦進行產檢是基本的專業能力。在臺大醫院接受四年專科醫師訓練的我,雖然已有初步進行高層次超音波的技術,然而在住院醫師日常的工作中,我們較少有機會系統性地學習如何掃描和診斷胎兒心臟,這次的工作坊,精簡整理出胎兒心臟掃描、篩檢和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的邏輯和流程,在臨床上非常實用。
胎兒心臟超音波分為數個階段,第一步為篩檢,由技術員或是醫師進行完整的掃描。初學者要知道基本的切面應包含哪些部分,注意那些細節,我個人認為這部分是最基礎卻最重要的能力。在進行掃描的過程中,必須時刻注意胎兒的方位,左右側,並要同步使用B mode和Color mode進行確認,須確實檢查每一項應注意的解剖構造和每個構造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免遺漏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的個案。
第二部分的課程對我而言則是全新的領域,在發現異常的切面後,應遵循何種方式和原則,給予個案正確的診斷和對該心臟有完整的評估,同時也要了解該疾病的預後,可能合併的基因異常,提供給前來產前諮詢的孕婦。這部分雖然在台大母胎醫學中心工作時,時常聽到施景中醫師和病人解釋,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多自己進行的經驗,也較缺乏系統性的學習,因此從中收穫很大。我認為這部分也應多和小兒心臟科醫師學習,也非常感謝小兒心臟科池宛玲醫師的分享。了解在生產後小兒科是如何評估新生兒,各種疾病產後的表徵和變化如何,新生兒又須接受怎麼樣的治療,讓我們提供產婦諮詢時能更完整。雖然我們都會轉介先天性心臟病的個案到小兒科門診,但若能更了解小孩之後的發展,我認為對我們的臨床工作也會很有幫助。
除了胎兒心臟超音波的課程外,本次工作坊也聚焦在胎兒治療和胎兒臨終照顧。本次邀請了美國專門進行Fetoscopic endotracheal occlusion (FETO)的專家來演講,分享他們幫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 (CDH)合併嚴重肺部發育不良的孩子進行胎兒介入治療,使用胎兒鏡將球囊透過胎兒的口腔放入氣管中,幫助胎兒的肺部發育。目前在歐美已有超過百例個案接受此實驗性療法,並證實可以增加存活率和減少合併症,雖然在病人選擇上必須非常謹慎,且也有一定的早產風險。胎兒治療日新月異,希望台灣未來也有機會進行相關的治療。
受到台灣的文化影響,我們對於優生學、胎兒畸形和國外有相當不同的價值觀,當在產前超音波或基因篩檢中發現嚴重的異常時,台灣人有較高的比例選擇終止妊娠,但是我們在進行終止妊娠時,往往較著重醫學方面,而忽略了對孕婦和家人這個妊娠終止所伴隨的心理壓力、負罪感、和後續悲傷調適的困難。本次工作坊邀請了許多國外團體分享在周產期安寧和胎兒熱線的經驗,我從中也有很大的收穫。
「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緒,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可以想像當孕婦得知胎兒有異常時會有多麼驚慌,然而在門診或高層次超音波時,臨床醫師能解釋的時間相當少,孕婦往往還是有非常多的疑問和害怕,若能有可以諮詢的管道,幫助孕婦了解產前、產後、新生兒可能會面對的情況,無論是對醫師或是對病人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無論是陪伴有異常的孩子面對後續的治療,或是決定終止妊娠,我們相信父母都是用愛為孩子做最好的決定。然而父母時常會因為這個決定,終身的帶有負罪感和遺憾。目前在臨床上,我都會反覆強調父母絕對是慎重考慮後為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希望孩子未來不要這麼辛苦,但許多父母仍走不出失去胎兒的失落與哀傷,我們在這部分的資源和討論並不多,希望之後能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此領域,提供我們轉介的管道。
非常感謝本次台兒工作坊,整個過程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用心和努力,讓各位學員收穫滿滿,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