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兒診所 蘇婉婷放射師
圖一:植入性胎盤的分類(台兒診所製作)
相信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產前都會非常關心胎兒的健康狀況,身為醫師及第一線篩檢人員的超音波技術員們亦是。但,除了胎兒的發展狀況之外,母體的子宮及其附屬器官的健康也是相當重要的,另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是——胎盤的位置、外觀。
胎盤是供應胎兒養分及氧氣的重要器官,藉由滲透作用與母體做養分及廢物的交換,同時也作為保護胎兒的天然屏障,因此生產胎兒之後,胎盤也應該隨之娩出,但若是有植入性胎盤的情況,在延長娩出胎盤的時候可能會導致母體大出血。
植入性胎盤顧名思義就是胎盤與子宮之間有不正常的緊密附著,甚至是侵入子宮肌肉層,依不同程度的侵襲,可以分為:黏連性胎盤(placenta accreta)、嵌入性胎盤 (placenta increta)、穿透性胎盤(placenta percreta)(圖一)。超音波影像上有幾個特徵可以幫助診斷,最明顯且強烈的指標就是膀胱壁及胎盤後方的子宮壁之間的界線(圖二),在超音波下如果不是一條完整的亮線,而是呈現凹凸不平、不規則的樣子,那植入性胎盤的機率就會比較高。另外還有像是胎盤位置比較低、胎盤較厚、胎盤上有許多不規則的小間隙(lacunae)合併有慢速的血流在其中,都是植入性胎盤在超音波下的指標,不過如果是前胎剖腹或是子宮動過手術的婦女,植入性胎盤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三倍之多,因此不僅是超音波檢查很重要,孕婦的病史也是很重要的,除了子宮有沒有動過手術,生產的胎次、種族也都和植入性胎盤的風險有相關。
圖一:植入性胎盤在超音波下的表現(台兒診所 蘇婉婷放射師製作)
因此藉由專業的超音波檢查,如果在產前就能夠篩檢出植入性胎盤的高危險族群,並轉診至專門的醫療院所,或許就能夠降低產婦產後大出血的情形,進而降低死亡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