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中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部,這與日劇的生硬感,是完全不同的。
一瞬間,日空下專欄來到尾聲了。這一年來,除了過完日本的春夏秋冬之外,也驚恐地體驗日本疫情的忽冷忽熱,並努力完成了一些研究的工作。在空閒時,也接觸了一些日劇,其中一部就是很久以前的白色巨塔,和較新的Doctor X;筆者對照了真實在日本大學中的情形,再與台灣相比,還真有些感觸。
因為這很難啟齒,有點像探人隱私,我花了一些時間,才了解日本醫師教職的升等制度;我還問了同事們幾個問題,如「怎麼升等?」「你已經很資深了,發表過很多重要文章,為何還只是講師?」
原來,日本大學的教職,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都是有名額限制,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發表論文研究」,領隊的教授自然會有安排。當有人升等,原來的位子就會空出來,而位子較低的也就會升上來。也就是說,年輕的人,只管認真工作與研究,對升等的事都不要在意,重要的是把自己準備好,自然水到渠成。
因此,某些教授的空缺若是空出來,例如退休,自然就是全國幾位很強的副教授來競爭,一旦成為教授,就必需要負責領導整個大團隊前進。
因此,日劇中白色巨塔中的情節,我個人覺得不太可能會發生,因為這些教授領導位置的競爭者,多半是頂尖中的頂尖,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歷與領導力,當然還有個人的意願與企圖心,很難去競爭職位。另一方面,一旦教授決定了團隊未來的走向,即使位高權重,百分百也絕對是個苦差事。在日本的醫療教育中,就是團隊戰,個人戰的升等是不太可能發生的。反觀台灣的制度,打的是個人戰,升等是個人的事業;個人若不關心,全力只做臨床,是無法升等的。台灣的情況是,只要個人能持續產出,就能一直升等;相反的,有人升等到教授後,似乎研究就停止了,我認為這相當可惜。
我相當敬佩服這裡(名古屋市立大學小兒部)的齊藤教授部長,他每週帶讀(Cell, Nature, Science),每週帶領大小醫師查房兩次、每週部研究及部會一次;而「名古屋市立大學小兒部」是日本中部地區支援最多小兒部院所的大學醫院。這裡的「醫局」,就如同企業化來經營,像戰略中心一樣,從招生、臨床支援、研究規劃等。
因此,若以企業思考,就不會出現白色巨塔中的情節,因為企業的CEO有董事會的監督,CEO還是會被換掉。但如果是不適合的人選佔住了重要的教授缺,很難像CEO一樣被撤換掉,因此選人不得不慎。
在日本與大家相處久了,我常常思考與我同齡同事們的生活態度,我想他們是幸福的,雖然工作時間長,但因為這個「企業」很穩定,只要配合企業的發展努力做,長官自然就會拉拔你上去,生活只要按部就班就行了。我想,這裡的白色巨塔是不存在的,但稱之「白色企業」反而很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