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胚胎發育共經歷前腎(pronephros)、中腎 (mesonephros)、後腎(metanephros)三階段,胚胎第四週初時先形成許多前腎小管,互相連結形成前腎管,第四週末前腎小管相繼退化,前腎管往尾端延伸成為中腎管,中腎管進而繼續發展出中腎小管及鮑氏囊。胚胎第五週初,中胚層後腎胚芽組織 (metanephrogenic blastema)及輸尿管芽 (ureteric bud)誘導形成後腎;胚胎第六~九週開始,後腎由骨盆逐步上移至腰部位置,上移的過程中,腹主動脈發展出腎臟動脈嵌入移動中的腎臟;胚胎第十一至十二週,後腎開始產生尿液,並持續發育成日後的成體永久腎臟。
正常成體腎臟位於後腹腔、背腰處左右兩側,成對分佈,頂端通常位於胸椎第十二節高度。右腎因上方有肝臟,位置較左腎略低,約莫低半個至一個椎體。馬蹄腎是指兩側腎臟的上極 (upper pole) 或下極 (lower pole) 於大血管前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如「馬蹄鐵」般的先天性腎畸形,多數為下極融合,少數為上極,兩腎融合的部位稱為峽部 (isthmus),隨著兩腎相連的形式不同,又可細分成不同亞型(圖一)。與正常腎臟比較起來,馬蹄腎通常位置較低,雙腎上緣頂端高度差不明顯。
圖一:馬蹄腎分型(台兒診所重製)
馬蹄腎發生率為 1/400,男女性別比率為 2:1。因馬蹄腎易合併腎臟轉位異常 (malrotation),日後發生腎臟積水、尿路結石、泌尿道感染、腎盂與輸尿管接合處狹窄或腫瘤的機率較高,但大多數個案無症狀。
馬蹄腎易因轉位異常(malrotation)致使腎盂角度往前往內偏移(anteromedial orientation),腎盂寬度也往往較一般為大。J Y Cho 等人即運用此觀念,在西元2005年發表在《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 Gynecology》中的 〈Prenatal diagnosis of horseshoe kidney by measurement of the renal pelvic angle 〉 一文中,提到產前超音波檢查可藉由測量雙側腎臟腎盂連線的交角,得以產前診斷馬蹄腎。
診斷要點如下:取得胎兒呈俯臥姿態(prone position) 時軸向 (axial view) 下的腎臟平面,分別畫出腎盂長軸的延長線,計算雙線間的夾角,即為腎臟腎盂夾角 (Renal pelvic angle)。文章中所納入統計的胎兒,正常腎臟的腎臟腎盂夾角平均角度,在第二孕期及第三孕期,分別為172度及161度;而馬蹄腎組,則是116度及110度,兩組角度上的差異具顯著統計意義。筆者提出,若用「腎臟腎盂夾角角度小於140度」為產前馬蹄腎診斷標準,無論敏感度、特異性、正確性,皆為百分之百,圖二即為台兒診所利用此標準產前診斷的馬蹄腎與正常腎臟的圖示。若希冀在腎臟冠狀切面下(coronal view)辨識出峽部(isthmus)的位置,第三孕期優於第二孕期,或是可考慮安排胎兒磁振造影。
三分之一的馬蹄腎患者可能同時合併其他構造或染色體異常,如其他泌尿生殖系統疾病中的膀胱輸尿管逆流(vesicoureteral reflux, 50%)、雙套集尿系統(duplication of ureters, 10%)、尿道下裂及隱睪 (hypospadias and undescended testis)、雙角子宮或中隔子宮(bicornuate uterus or septate uterus, 7%)。亦可能同時合併VACTERL associations、心血管、骨骼肌肉、或神經系統等疾病。染色體異常方面,最為大家熟知的是與透納氏症(Turner syndrome)及三染色體18(Trisomy 18)間的相關性,相關性高低在不同的文獻上意見分歧,約略可總結透納氏症患者約有15%~60% 患有馬蹄腎,三染色體18則是約20%。除此之外,尚須考慮三染色體9 (Trisomy 9)的可能性,而胎兒的預後好壞即決定於以上合併症的嚴重程度。
若產前高度懷疑胎兒合併馬蹄腎,建議產後安排新生兒腎臟超音波檢查及兒童腎臟科追蹤。
圖二:(B)馬蹄腎軸狀切面,腎盂角度較傾(台兒診所製作)
圖二:(C)馬蹄腎「腎臟腎盂夾角」角度測量實例(台兒診所製作)
圖二:(D)馬蹄腎的冠狀切面下可見兩腎下極融合的峽部(isthmus)處(台兒診所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