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台兒夏敬淇放射師
2021年最後一場慘科OB會,由筆者報告兩個主題:絨毛血管瘤 (chorioangioma)和努南氏症(Noonan Syndrome, NS),非常感謝各路同好這一年的參與!
絨毛血管瘤的個案於21週6天時做中期常規胎兒解剖構造篩檢,胎盤主體在子宮後壁上方,臍帶和胎盤相接處是為邊緣性(marginal cord insertion),在接近胎盤下方處,可以在臍帶和胎盤相接處看見一顆與胎盤相同回音性的腫塊(mass),測量的大小約為3.74*2.52公分,並可看見臍動脈和臍靜脈走在腫塊周圍,後續因胎兒臍動脈偶見AEDV所以每週追蹤,而腫塊的尺寸趨漸變大,直到31週時,孕婦因主訴頻繁宮縮,於31週3天時剖腹產,寶寶的出生體重為1120克,Apgar score為8-9,娩出的胎盤邊緣則可看見一顆9公分大的腫塊,病理報告也證實此為絨毛血管瘤。絨毛血管瘤在全球的case report的個案數並不多。它的組成是絨毛血管的過度增殖所導致的畸形的分化組織,或也有一說是為富有許多血管的絨毛間質的異構瘤,也或是非滋養細胞的原發性胎盤腫瘤,通常都不是惡性的,在所有娩出的胎盤中,約有1%可找到絨毛血管瘤,較大的絨毛血管瘤定義為4-5公分以上,盛行率約為1/3500~1/16000,超音波下可能為高回音或低回音,腫塊會往羊膜腔的方向凸出,邊界會是清楚的,可能內含高回音的鈣化,或是低回音的區塊如果不是血管便是局部壞死,如果含有一些fibrous septa,就會形成complex mass,長的位置如果太接近臍帶和胎盤相接處,因為可能會與臍帶血管相連,而絨毛血管瘤的存在可成為一種動靜脈廔管(A-V shunt),血流會傾向流注壓力低的區域,故應供給胎兒的血流便會傾向往絨毛血管瘤灌注,因此胎兒的預後較差。
預後不良的因子包括:
(1)快速生長的血管瘤
(2)接近臍帶和胎盤相接處
(3)腫塊內血流豐沛;
預後較好的因子包括:
(1)腫塊內出現鈣化 (calcifications)
(2)腫塊內血流減少。
胎兒後續可能會出現高血流循環 (fetal hyperdynamic circulation)、生長遲滯、胎兒水腫、羊水過多 (polyhydramnios)、早產、子癲前症、血小板減少症 (thrombocytopenia)、消耗性凝血病(consumptive coagulopathy)、胎死腹中,故胎兒的都卜勒血流一旦出現異常便需要密集追蹤。
努南氏症的發生率約為1/1,000~1/2,500,在先天性心臟病的病患裡,努南氏症是繼唐氏症後第二常見的肇因,通常為自體顯性遺傳,但目前也有文獻記錄是自體隱性遺傳,突變的基因發生在 RAS-MAPK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是重要的細胞上的訊息傳遞路徑,參與細胞週期的分化、生長、衰老,會促使細胞大量增生,故努南氏症也容易發展良性或惡性腫瘤。出生後的顏面部特徵會隨著生長逐漸有變化且變得不明顯,在新生兒時期,會看見較高的額頭,眼距較寬,也會有內眥贅皮 (epicanthal folds ),寬寬的鼻子和弓型的上唇,耳型較圓且低位耳,頸部皮膚的厚度會增厚,四肢腫脹。
文獻回顧產前發現染色體正常但是頸部透明帶較厚,如有合併以下異常發現:羊水過多 (polyhydramnios)、胎兒水腫 (hydrops fetalis)、腎臟異常(renal anomalies) 、擴張的頸淋巴囊 (distended jugular lymphatic sacs)、胸水(hydrothorax)、心臟異常 (cardiac anomalies)、囊狀水囊腫 (cystic hygroma)或腹水 (ascites),需要進行NS基因檢查。產前的偵測率(detection rate)只有兩成左右,大多數出生後才發現為努南氏症的產前超音波只有一種異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