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台兒診所 夏敬淇放射師
連體雙胞胎(Conjoined Twins)不論是在歷史或醫學上,皆有著神祕莫測的色彩,短期內接連碰到兩個個案,故在2022年3月19日第51次『慘』科OB會上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個案於10週5日轉介而來,原產檢醫師認為脊椎型態有疑義,當日頭臀長為3.75公分,超音波下以橫切面的角度從頭掃到腳,無法描繪出清楚的胎兒輪廓,僅認為頭型較大和心臟較大且全身水腫(hydrops)(圖一),後來產檢醫師回饋於12週中止妊娠,娩出胎兒為頭胸相連連體雙胞胎 (cephalothoracopagus)。
連體雙胞胎的產前診斷,可能在超音波下無法清楚分辨兩個胎兒的身體輪廓、兩個胎兒的相對姿勢可能一直保持不變、兩個胎兒的頭的位置一直都在同一水平面、胎兒姿勢一直維持同樣的臀位(breech)或頭位(vertex)、手腳的數量比預期的少、單一臍帶且臍帶裡面超過三條血管、頸椎一直呈現過度伸直(hyperextension)、在50%的連體雙胞胎裡都會羊水過多,而MRI可提供更多相連處的細節,因為MRI的強項是軟組織。
連體雙胞胎的胚胎來源,時至今日都為假說,但有兩個重要的發育機制:neo-axial orientation 和 interaction aplasia,意即兩個胚盤(embryonic disk)排列角度會影響胚胎的發育(圖三),在thoracoileopagus的胚盤裡,心臟區域和胚盤頭端大部分的結構都聯合,例如胸骨、肝臟和橫膈膜,這種會發育成只有一顆複雜且複合結構的心臟,兩個頭和兩個下半身但只有一條臍帶(圖三-A)。在臉胸骨盆聯合的連體雙胞胎(prosopothoracoileopagus)中,兩個胚盤的原痕等等的構造相當接近,而心臟發育處會往與原本垂直的方向延伸,導致會產生兩顆心臟,分開的口咽膜,代表後來會發育成兩顆分很開的大大的頭部,但是胸骨、肝臟和橫膈膜會是聯合的(圖三-B),更加靠近的胚盤構造,代表包含頭、臉、胸、骨盆都聯合生長(圖三-C)。
連體雙胞胎的胚胎發育建立在單絨毛膜單羊膜雙胞胎(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 twin, MCMA twins)的理論基礎,MCMA twins的胚軸的分裂是在胚胎第13天之後,便是單絨毛膜單羊膜的雙胞胎,而連體雙胞胎的胚胎假說,則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分裂理論或又稱裂變理論(fission theory),第二種是融合理論(fusion theory)。分裂理論是在第15天的胚胎分裂得不完全而造成連體。融合理論是兩個已分開的胚胎,因靠得太近導致可能共用羊膜腔和卵黃囊,當這些胚胎繼續快速生長時,它們可能會相互接觸並重新結合。
然而以上兩種理論皆有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在背側聯合中,可以發現聯合處可能是兩種不同的器官,但是腹側聯合裡都會是同源器官的聯合,臍帶的數量與臍帶血管的數量,在背側或腹側相聯也有不同的樣貌。從實例中發想的第三種理論為Initial Axial Duplications,這項理論也可以用在MCMA twins,在一開始還是一團inner cell mass上,axially primordia複製成兩個,而這兩個axially primordia相互的距離如果離得夠遠的話,就不會發展成連體雙胞胎,反之如果太靠近,便會發育不同程度的畸型。
參考文獻:
Boer LL, Schepens-Franke AN, Oostra RJ. Two is a Crowd: Two is a Crowd: On the Enigmatic Etiopathogenesis of Conjoined Twinning. Clin Anat. 2019;32(5):722-741. doi:10.1002/ca.23387